● 摘要
伊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935年之前以“波斯”闻名于世。在巴列维王朝(1925-1979)以前,伊朗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部落制国家,多高原高山的特殊地形使各民族各部落分别聚居在相对孤立的地域单元,形成了各自的组织结构,彼此之间或相互隔离,或相互劫掠,中央对地方也缺乏有效统治。而伊朗卡扎尔王朝(1796-1921)后期是伊朗从封建部落社会向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过渡的关键时期。
19世纪70年代,伊朗自上而下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促使伊朗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西化,英俄资本也得以长驱直入。伊朗传统的巴扎商人的经济利益和伊斯兰信仰受到严重威胁。90年代初,全国各地的巴扎商人与宗教乌勒玛第一次跨越狭隘的地域、阶级障碍,联合起来抵制英俄的入侵,抗议国王的媚外政策,发动了著名的反烟草专卖运动。从此,伊朗人民开始建立民族国家的尝试。在此期间,伊朗哥萨克旅和政府宪兵队分别作为民族逆鳞和民族标杆活跃于卡扎尔王朝晚期的政治舞台上。本文着眼于伊朗卡扎尔王朝两次最重要的军事改革,通过阐述在这两次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两支军队的概况、发展历程及其时代背景,重点分析这两支军队与伊朗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勾勒出伊朗民族觉醒、伊朗民族国家构建的发展轨迹。
本文共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伊朗卡扎尔王朝的建立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伊朗卡扎尔王朝的国家性质及其前期的统治者们致力于军事改革的原因。最后阐述伊朗卡扎尔王朝原始的军事状况与前期的历次军事改革。
第二部分,论述1879年至1917年间伊朗哥萨克旅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探讨伊朗哥萨克旅成立的过程、早期发展历史。其次,阐述伊朗哥萨克旅在伊朗立宪革命期间(1905-1911)是如何充当国王镇压议会的武器,探讨其行为在1907年英俄公约已签订的背景中引起的英俄两国的反应。再次,分析1917年俄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对伊朗哥萨克旅的影响。最后在小结中指出伊朗哥萨克旅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俄国加强在伊影响力的工具,以及虽然它作为民族逆鳞而生,却刺激着伊朗民族主义的发生发展。
第三部分,本章着重论述政府宪兵队的概况。首先阐述了政府宪兵队的成立及其早期发展情况。其次,阐述了一战中政府宪兵队鲜明的民族立场以及它在穆哈吉拉特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三,阐述了穆哈吉拉特事件后,全国各地政府宪兵队的归宿以及随后这支军队的重建情况。第四,阐述由英国人直接负责组建指挥的南波斯洋枪队概况,之所以将这一部分内容加入本章,是因为南波斯洋枪队中曾吸收了大量流散于伊朗南部的前宪兵队员并趁宪兵队解散之际,将英国势力直接插入伊朗南部,而重建后的政府宪兵队却在南部地区受到严重排斥。最后,总结出政府宪兵队是伊朗人民实现伊朗国家独立尝试的一个重要产物,承载了伊朗民族主义者的所有希望。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伊朗哥萨克旅和政府宪兵队这两支一直立场相左的军事组织渐渐在国内外的政治环境中走向联合并一起发动了1921年2月政变。两个组织的领导人在政变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最终在礼萨汗手中统一于新建的国民军队中,而伊朗民族国家的形成也就发韧于此。
结语部分,通过与之前的尼扎姆兵团相比较,总结指出政府宪兵队与伊朗哥萨克旅的特点。这两支军队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推动着伊朗民族主义的发展,最终为伊朗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