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原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对外承包工程
【答案】对外承包工程是指一国具有法人地位的从事国际建筑工程项目的公司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投标或接受委托等交易方一式与国外业主签订合同并依合同要求承担某项工程的建设任务,从而获取一定报酬的劳务活动。对外承包工程的形式一般分为:总包、分包、二包、联合承包等。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可以带动国内产品出口,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视野。
2. 指令性计划
【答案】指令性计划是指国家以行政方式、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活动所下达的具有约束力的各项计划,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实行计划管理的主要和基本方式。它具有强制性和直接性两大特点。指令性计划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通过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体系,对生产计划、物资分配、投资决策和人事工资安排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集权式管理。指令性计划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经济的主要活动,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和宏观经济的平衡,有利于保证国家重点生产和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战略日标的实现。但是,指令性计划也必须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努力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3. 社会总产值
【答案】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国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己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二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v ),三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m )。社会总产值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总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但是社会总产值指标明显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包含了很多重复计算的产值,二是无法反映经济效益,三是没有将五大部门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的生产性劳务计算在内。
4. 企业集团
【答案】企业集团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形成的有层次的企业联合组织。它是通过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控股、持股而形成的。企业集团本身并不是法人,而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都是一级法人。企业集团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核心层企业(总厂),通常由一个
或几个大企业构成,它们对集团中的其他成员企业都有控股和持股行为。第二层为紧密或半紧密层的骨干企业(分厂),它由核心层的控股子公司构成。第三层为松散层的配套企业,它由与企业集团成员有协作关系的企业构成。企业集团比单个企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有利于核心企业有市场需求产品的发展,有利于专业化协作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防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5. 自然资源
【答案】自然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并能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自然资源可以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四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源泉和条件。它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特点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2)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而且它对产品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影响很大;
(3)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4)自然资源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布局。
6. 区际差异
【答案】区际差异(又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一国的各个地区之间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状况、市场发展程度等各个方面的发达与不发达同时并存的空间格局。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区际差异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客观上也存在着区际差异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迅速扩大。区际差异是由国家倾斜式发展战略引起地区结构差异而最终形成的。然而,区际差异首先是有制度成因的,需要依据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系统要求探寻解决区际差异的根本路径。
7.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答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新创造的全部价值即国民收入总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既是经济生活的组织协调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各类企业都是生产活动的组织者; 个人既是与生产要素相结合进行生产活动和提供服务的企业劳动者,也可能是某一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就要在国家、企业、劳动者或某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所以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国民收入的具体分解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中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具体分解有什么不同,最终都可以概括为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投资者财产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四个部分,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四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8. 竞争机制
【答案】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各生产要素流动等
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作用。市场中的竞争,是各经济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利益,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而展开的,这种竞争包括生产经营者之间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展开的销售竞争,也包括消费者之间为争取使用价值最大化而展开的购买竞争,还包括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竟争机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同其他市场机制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所有的市场机制,都要通过竞争机制起作用,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调节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都要通过竞争机制才能得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
(1)竞争机制可以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对市场价格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从而努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
(2)竞争机制可以导致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解决市场供需矛盾。
(3)竞争机制是整个市场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要使竟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最基本的条件是各市场经济主体都应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处于平等的地位,实现平等竞争。
9. 产业支持政策
【答案】产业支持政策是指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和鼓励什么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即通过信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相应的行政命令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也将成为政府政策支持的对象。
10.外部不经济
【答案】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因其他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受到不利影响,又不能从造成这些影响的企业和个人那里得到补偿的经济现象。外部不经济意味着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存在着差异。私人成本,指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生产者(或消费者)自己所必须承担的成本; 社会成本,指社会为某一生产(或消费)活动所必须承担的成本。私人收益,是指一项活动给生产者(或消费者)自己带来的收益; 社会收益,是指一项活动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收益。显然,社会成本包括私人成本,社会收益包括私人收益。外部不经济的存在意味着某个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成本,因而一部分成本由他人或整个社会承担了。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
【答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除社会分工这个前提条件外,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1)在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形式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就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