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640历史学基础(我校自命题)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野制
【答案】国野制是指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支,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享有一定的
,权利。其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楼”是军队的主力。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
野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诸多古老部落的后裔,还有迁徙到内地的周边民族成员、流亡人口等。其义务则是农业生产,他们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2. 黄帝
【答案】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时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黄帝修德,整顿军队,用武力统一各部落,于阪泉战胜炎帝,又于涿鹿擒杀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拥戴,被拥为联盟共主,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3. 赤壁之战
【答案】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又称乌林之役。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此后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形成。
4. 孔子
【答案】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名丘,字仲尼,鲁国卿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上倡导以“仁”为核
,,; 心的学说,“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仁”必须合乎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
,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主张“正名”崇尚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与酷刑;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删修《春秋》“因材施教”等,整理了《诗》、《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学说成
为汉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
5. 上计
【答案】上计是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6. 高平陵事变
【答案】高平陵事变又称为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是指司马爵消灭曹魏宗室势力的军事政变。魏明帝之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靓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渴明帝高平陵,司马爵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曹爽等人被诛灭三族,司马爵取代曹爽操控傀儡魏帝曹芳。此事件是魏国建立以后的一次重大政变,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7. 话本
【答案】话本是指宋、元时代说话艺人讲说故事所用的底本。兴起于宋代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宋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更趋繁荣,城市居民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有众多的官吏和士兵,还聚集着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形成了一个新的市民阶层。为适应新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说话”即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话本经过流传加工,便演变为“话本小说”,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都是用当时的白话口语写成。
8. 布政使司
【答案】布政使司是中国明代直辖地区的省级行政机构和区划。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政府改元之行省机构为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仅主管民政。明代仍称布政使司为省。除京师、南京以外,计有13个布政使司;京师又称北直隶,南京又称南直隶,此即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为十五省,为明代直辖地区的行政区划。明代的布政使司是元代行省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清代以来内地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和土府州县及部分土司。明布政使司虽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自明朝中叶以后,各地遍设总督、巡抚,布政使司受其节制,地位下降。
二、单项选择题
9. 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授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百姓重赋而国家财乏。”(北)周武帝时“自废(指毁佛寺)已束,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岂非有益。”这些材料表明的中心问题是( )。
A. 南北朝统治者尊崇佛教尤甚
B. 南北朝时寺院经济兴盛
C. 寺院占有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D. 兴佛与灭佛的不同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梁武帝时期佛教寺院众多、僧尼数量庞大,并且占有大量资产,寺院占有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百姓担负着沉重的赋税,国家财政医乏; 而北周武帝毁了佛寺,减轻了人民的徭役,国家的税收日益增加,国力日渐强盛。
10.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广了( )。
A. 赋役合并
B. 田粮摊派
C. 赋税征银
D. 清查土地
【答案】A
【解析】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当时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即:田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
11.王莽改制中最主要的政策是( )。
A. 五均、六莞政策
B. 王田、奴婢政策
C. 币值改革
D. 改革中央机构和职官设置
【答案】B
【解析】王田、奴掉政策是王莽改制中的最主要的政策。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
,不准买卖。,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日私属”“王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即家众、家丁,以体现“率土之滨,莫非王恢复井田制。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
臣”之意。违令者治罪。
12.下列( )符合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
①以青铜为主要农具②出现刺绣品③建立了邮骚传递制度
④以贝作为货币⑤用漆工艺装饰车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B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