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640历史学基础(我校自命题)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考成法
【答案】考成法是指明中期张居正改革时推行的整顿吏治的措施。该法规定,①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②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此法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2. 诸色户计
【答案】诸色户计是指元代的居民职业划分办法。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有数十种,如军、民、站、匠、盐、儒、僧、道等,称诸色户计。户一经划定,世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其中军、站、盐、匠等户是国家强制签充的,儒、僧、道等户是国家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认可的。每种户都对国家承担特定的义务,赋役负担和待遇各不相同。
3. 《授时历》
【答案】《授时历》是指元代王恂、郭守敬、杨恭懿和许衡等人创制的历法。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开始编订,十七年(1280年)冬完成,十八年(1281年)颁行,由郭守敬写成定稿。为创制此历,郭守敬等人制造了天文仪表,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和测量,汲取汉以来四十多家历法之长并汇集实测成果,极富创新。《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的现代理论值相比只差23秒,同现在世界上所用的公历(格雷高里历)一年周期相同,但比公历早了300年。
4. 睡虎地秦简
【答案】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共1000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竹简上的《秦律》包括法律条文三种,治狱案例一种。法律条文第一种不仅有一部分律文,而且有关于律文的解释; 第二种是关于农田、粮仓、货币、贸易、徭役、徒刑、狩猎、度量衡等方面的律令,有《田律》、《仓律》、《置吏律》、《军爵律》等近20个标题; 第三种包括《游士律》等,并且有具体的解释。治狱案例是对一些案例的审讯、调查等具体纪律。睡虎地秦简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5. 上计制度
【答案】上计制度是指战国至秦汉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承诺、担负、履行赋税义务的制度,也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行政得失的政绩考课制度。此制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予赏罚或升级降职。上计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
6. 终始五德说
【答案】终始五德说是一种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循环的历史观念。终始五德说为战国时期的邹衍所创立,盛行于秦汉时期。邹衍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自然哲学解释王朝更替的历史原因,故名五德。他认为帝王受命统治天下,均有一定的年限,到期则以五德的顺序转移政权,成为终始。天命以符瑞为标志,受命帝王必须以所凭之德改正朔、易服色。后刘向、刘散父子又确立了木火土金水五德相生的历史循环顺序。其后相生说成为俄纬神学历史观之核心,主宰了后汉的思想意识领域。五行与朝代相对应,秦始皇采纳了终始五德体系,阴阳家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并且按照水德的相关理论设计王朝的政治制度。数用六,颜色尚黑,水德尚刑法,以酷法为治。
7. 傣禄制度
【答案】俸禄制度是指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体的制度。至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一般不再分封土地作为各级官吏的报酬,而是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傣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根据官位的高低来衡量棒禄的多少,于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的新格局就此形成。傣禄制度的实行,便于国君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种官吏。
8. 猛安谋克
【答案】猛安谋克是女真部落和军事组织的称谓。金朝建国前,猛安谋克原为女真氏族社会的狩猎军事组织。猛安为女真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建国后,阿骨打将各军由猛安、谋克逐级统领,猛安意为千夫长,谋克意为百夫长。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成为金基本的军政合一的组织。灭北宋后,金廷将女真猛安谋克人户以“屯田军”之称大量迁入中原,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在农耕生产中,猛安谋克人户越来越深地受到汉族的影响。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9. 秦朝的“三公”是指( )。
A. 司马、司徒、司空
B. 相、太尉、御史大夫
C. 相、大司马、大司空
D. 太师、太傅、太保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机构中采取“三公九卿制”来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三公”是指巫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汉武帝时期,后改为压相、大司马、大司空; 东汉初仍设三公,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10.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的经济制度是( )。
A. 方田均税法
B. 均田制
C. 租庸调制
D. 两税法
【答案】B
【解析】A 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一项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B 项,均田制是隋及唐前期实行的一项土地制度,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这样才能为府兵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C 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D 项,两税法是唐中后期在均田制崩溃后实行的一项赋税政策。
11.实行两税法之时,在位的皇帝是( )。
A. 唐德宗
B. 唐肃宗
C. 唐文宗
D. 唐武宗
【答案】A
【解析】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因此称为两税法。
1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答案】A
【解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