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鲁东大学体育学院703专业基础综合(含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之运动生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血凝(血液凝固)
【答案】血凝又称凝血,是指血液凝固的过程。当血管受伤出血时,立即形成凝血止血。止血由血管的损伤部位收缩,血小板黏附、聚集、变态,从而形成白色血栓,然后由血液凝固系统形成纤维蛋白完成止血过程。
2. 运动性免疫抑制
【答案】运动性免疫抑制是指在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率上升。
3. 青春发育期
【答案】青春发育期是指岁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灵的发育阶段。少年期是个体生理迅速发育直至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该阶段的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以生长突增为青春发育期开始的标志,以性成熟为结束。其主要特点是
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
4. 翻正反射
【答案】翻正反射是指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一种类型。翻正反射比状态反射复杂,它有赖于中脑的协调。视觉在翻正反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脉搏压
【答案】脉搏压又称脉压,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脉压正常值在之间。 6. 日历年龄
【答案】日历年龄是时间年龄。它从新生儿出生开始计算,每生活1年为1周岁,以次类推。日历年龄并不能真正地反映一个人身体成熟的早晚,而发育程度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成熟状况。
7. 神经元
【答案】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胞体以及由胞体延伸
出来的树突和轴突组成。其中,胞体是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是细胞代谢和信息整合的中心,其形状和大小差异很大,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树突是从胞体发出的一至多个突起,呈放射状。
8. 组构原则
【答案】组构原则是指运动皮质发出下行控制纤维的细胞是高度分域地组织起来的,与每一块肌肉有关的皮质神经元都有集聚的中心和围绕的外野,任何支配不同肌肉的中心区不会重叠,但是一条肌肉的外野支配区可能和另一条肌肉的外野,甚至和它的中心区发生重叠的分布规律。
9. 突触传递
【答案】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可概括为:突触前神经轴突末梢的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到达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三个步骤。
10.减压反射
【答案】减压反射是指机体在血压突然升高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和心血管中枢活动将升高的血压恢复正常的过程。减压反射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它的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二、简答题
11.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防治。
【答案】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1)热疗
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
痛和超微结构改变。
(2)静力牵张
在大负荷运动后,对参加工作的肌肉进行静力牵张,可有效地减轻肌肉的延迟性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关于静力牵张促进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恢复作用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按摩
大负荷运动后的肌肉按摩,可有效地促进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恢复。其机理可能是由于按摩产生的机械压力导致血流加快、肌肉张力减少和神经兴奋性改变。
(4)针刺
研究发现针刺和静力牵张能显著地促进离心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可对运动所造成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运动前(一般为24小时)对受试者进行高温预处理,可使肌肉中的热休克蛋白浓度增加,减轻骨豁肌延迟性酸
12.简述引起残障的原因。
【答案】引起残障的原因主要有先天性残障、外伤性残障和后天疾病引起继发性残障三种: (1)先天性残障
先天性残障是指出生时就具有的残障现象,其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出生时产伤窒息引起的弱智等。
(2)外伤性残障
外伤性残障是指由于物理或化学因素等意外事故引起的创伤性残障,如战争致残、交通事故致残等。
(3)病因性残障
病因性残障是指由后天疾病引起,如神经系统的病变后遗症(脑炎、脊髓灰质炎、精神疾病等)。
13.什么叫峰值骨量?峰值骨量的高低对女性预防骨质疏松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1)峰值骨量的定义
随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人体的骨骼在青春期快速生长,并在青春期后期达到其个体的最高水平,称为峰值骨量。峰值骨量是个体在生命中所获得的最大骨量,即生长发育最成熟时期达到的骨组织总量。
(2)峰值骨量对女性预防骨质疏松的意义
人体的骨量主要取决于峰值骨量和随年龄发生的成年期骨量丢失这两个因素。在人体达到峰值骨量后便会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丢失骨量,特别是女性在绝经后平均每年丢失3%〜5%的骨量,最终可丢失高达30%〜40%的骨量。因此,峰值骨量越高,以后可消耗的骨量就越多。如果在达到峰值骨量前的一段时期内,设法增加骨量的蓄积,对减缓更年期及老年期女性的骨量丢失,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4.受体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它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1)受体的分类:
①目前受体主要是以不同的天然配体进行分类和命名的,如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等; ②各类受体还可进一步分出若干层次的亚型,如胆碱能受体又可分为M 受体、N 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则可分为受体和受体等,受体和受体分别又可分为几种亚型。
(2)受体的特征
①饱和性
受体分子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受体与递质结合的剂量效应曲线应具饱和性,并且它们的特异结合应表现为高亲和性和低容量性;
②特异性
特定的受体只与特定递质结合产生生物效应;
③可逆性
在生理活动中递质和受体的结合应是可逆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