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聊城大学体育学院613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肌收缩能力
【答案】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心肌收缩能力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多个环节影响,如兴奋时胞浆内钙离子的浓度、活化的横桥数目、肌球蛋白ATP 酶的活性等。
2. 物理性消化
【答案】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的消化过程。
3. 血压
【答案】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水银检压计测量血压,
单位是毫米汞柱
4. 运动心脏
【答案】运动心脏是指机体长期接受系统运动刺激后逐渐形成的具有明显结构功能特征的心脏。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是运动性心脏肥大,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肥大。
5. 身体素质
【答案】身体素质是指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初等机能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6. 体液免疫
【答案】体液免疫是指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裝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一是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浆细胞,由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二是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发生二次反应立即消灭再次入侵的同种抗原。
血压的国际单位用千帕表示
,
二、简答题
7. 简述引起残障的原因。
【答案】引起残障的原因主要有先天性残障、外伤性残障和后天疾病引起继发性残障三种: (1)先天性残障
先天性残障是指出生时就具有的残障现象,其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出生时产伤窒息引起的弱智等。
(2)外伤性残障
外伤性残障是指由于物理或化学因素等意外事故引起的创伤性残障,如战争致残、交通事故致残等。
(3)病因性残障
病因性残障是指由后天疾病引起,如神经系统的病变后遗症(脑炎、脊髓灰质炎、精神疾病等)。
8. 试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答案】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按照形成过程,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1)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具有与生俱来、数量有限、反射弧比较固定的物点,是低级形式的反射,无需大脑皮质,具有维持个体和种系生存的意义。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具有后天获得、数量无限、反射弧可以变化的特点,是高级形式的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主要部位在皮层,具有提高个体适应能力的意义。
9. 简述评定人体对冷习服的基本测验方法。
【答案】人体对冷习服的基本测验方法有:
(1)测定产生寒战颤的皮肤温度阈值
一些研究指出,处于较冷气温中几星期后,寒战发生推迟。冷习服的人可以增加非寒战的产热过程以保证产热,使寒战减轻。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产生脱耪联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即释放热而不生成ATP
(2)测量手和足的温度
未经习服的人随着处于冷环境中时间延长,手和足部的温度逐渐下降(已经习服的人能够保持基本正常的温度)。
(3)观察在寒冷中睡眠的能力,未经习服的人会因打寒颤而不能入睡
未经习服的人会因打寒战而不能入睡。有些研究表明,习服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在寒冷中入睡,在寒冷中入睡的能力取决于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使非寒战产热过程增强。
10.简述PCO 2、H+和PO 2三个因素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答案】(1)PCO 2、H+和PO 2三个因素都对呼吸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是一种因素的改变会
引起其余一两种因素相继改变或几种因素的同时改变,三者问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可因相互总和而加大,也可因相互抵消而减弱。
(2)例如:
升高时为大;
另外含量的降,
升高时为小:下降时,也因肺通
使和下降,而减弱了低的刺激作用。 升高时,也随之升高,两者的作用总和起来,使肺通气较单独PCO 2下降,抵消了一部分的刺激作用。增加时,因肺通气增大排出更多也使[H+]有所降低。这两者均使肺通气的増加较单独气量増加,呼出较多的11.何为血液的重新分配?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案】(1)血液的重新分配的概念
运动时,心排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排出量并非平均地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这一现象称血液的重新分配。
(2)血液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
①一方面通过减少不参与运动的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
②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骨骼肌以外的器官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明显下降,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下降,这也促进了肌肉血流量的增加。
12.根据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特点,如何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
【答案】(1)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特点
①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均衡,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6〜13岁兴奋过程明显占优势,兴奋容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做动作时不协调、不准确,易出现多余动作。年龄越小,皮质抑制过程越弱,而且不完善,分化能力也就差。8岁以前精确分化能力很差,错误动作多;8岁以后皮质细胞的分化能力逐渐完善,并接近成人。
②在青春期开始阶段,由于内分泌腺活动的变化,可能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暂时下降,表现为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明显降低,出现动作不协调现象,女生更为明显。随着青春发育期的进行,动作的协调性又逐渐得到发展。
(2)根据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时应注意:
①根据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体育活动项目要注意生动、有趣,尽量避免单调及静止性的活动。
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不宜做过分精确、难度较大的动作,应多安排以游戏和模仿性质为主的各种基本技能的活动,在进行耐力性练习时,应考虑要经常变换肌肉的活动方式。
④因青春期神经系统的特点,女生的动作不协调尤为明显,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