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艺术(专业学位)716中外音乐史论[专业硕士]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协奏曲

【答案】巴洛克时期最主要的协奏曲形式,由小组乐器和大组乐器对比竞奏,小组由两件独

,奏乐器和两件通奏乐器构成,称为“主奏部”大组包含当时所有的弦乐器和部分管乐器,称为“合

奏部”。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是大协奏曲的创导者之一,作有12首大协奏曲。

2. 《芬兰颂》

【答案】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的管弦乐音诗,为戏剧配乐《历史场景》的终曲。引子是由低音铜管乐奏出的反抗性的怒吼,代表了芬兰民族不畏强暴,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决心,两个主题一是斗志昂扬的进行曲,二是饱含民族哀伤的颂歌。乐曲曾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秆。

3. 帕萨卡里亚

【答案】来源于西班牙的一种舞曲体裁,17世纪后成为重要的器乐音乐体裁,特点为庄重缓慢、3/2节拍,多为小调,结构为基于固定低音的复调变奏,帕萨卡里亚既有独立作品,也有套曲作品,在歌剧和键盘组曲中都被广泛运用,巴赫的《c 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是这一体裁登峰造极的作品。

4. 伪音

【答案】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 —b 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会把b 唱成,把f 唱成,这种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半音的处理,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所以称为“伪音”(musica ficta)。“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

5. 意大利序曲

【答案】意大利歌剧作曲家A. 斯卡拉第干1680年前后创立的序曲,常置干声乐戏剧之前,

,由“快—慢—快”三段组成,是交响曲的直接前身。 作为器乐序奏,称为“辛弗尼亚”

6. 拉莫

,【答案】巴洛克时期法国作曲家、羽管键琴家和音乐理论家。1722年出版《和声基本原理》

,50岁以《伊波利特与阿里西埃》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基础; 1741年出版《羽管键琴音乐会曲集》

开始其歌剧事业,成为继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主要的舞台作品还有歌剧一芭蕾《华

丽的印度》。

7. 《培尔·金特》

【答案】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易卜生五幕诗剧而作的戏剧配乐,诗剧来自挪威传说,讲述了浪荡子培尔·金特一生的冒险经历,格里格的戏剧配乐有26个片段,后从中选取8段,组成两套组曲,集中了戏剧配乐中的精华,其中的“晨景”、“阿妮特拉之舞”、“在山妖宫殿中”和“索尔维格之歌”流传广泛。

8. 西贝柳斯

,芬兰音乐家。他的代表作品是:交响诗《芬兰【答案】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

颂》《d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西贝柳斯的创作特点是:他的创作涉及了多种体裁,其中器乐方而的成就最突出,尤其是交响乐的创作。西贝柳斯善于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他的作品贯穿了芬兰民族雄浑、豪放的气质,描绘了严峻的北国风光,充满了史诗般宏伟的气魄。

9. 纽姆谱

【答案】纽姆谱(neumes )大约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得到普遍应用。当时,为了帮助圣咏的记忆,人们在歌词的上方写下一些简单的记号,以指示声调的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谱被称为“纽姆谱”。如“·”表示一个较低的音; “/”表示一个较高的音; “

“”表示先低后高的两个音; “”表示逐渐由低至高的三个音; “”表示先高低的两个音; ”表示由低而高再回到低音的三个音,如此等等。但是,纽姆谱也有缺点,它只能提示演唱者回忆起旋律,标明音高的大致趋势,不能起到精确的读谱作用。

10.颂歌

【答案】颂歌是为重大仪式写作的诗歌,以华美的合唱形式演唱,格律较为自由,唱时伴有舞蹈和乐器演奏。分为太阳神颂歌和酒神颂歌两种,前者用于赞美太阳神,用基萨拉琴伴奏,后者是在酒神节上演唱的狂野的歌舞,用阿夫洛斯管伴奏,是悲剧的前身。创作合唱颂歌的诗人有阿尔克曼和品达罗斯。

二、简答题

11.14世纪“新艺术”音乐。

,与13世纪的“古艺术”相对,【答案】14世纪在法国兴起的新的音乐倾向被称为“新艺术”

这一术语现用来指代整个14世纪的欧洲音乐艺术。“新艺术”一词最早出现在1320年,是法国作曲家和诗人维特里所写论文的标题,在他的《新艺术》中,记录了当时欧洲音乐发展的最新成果:

,将音值分成相等两部分的二分法(不完美节拍)已经可以相对于有量音乐三等分的“完美节拍”

接受。

法国新艺术的音乐成就主要体现在等节奏经文歌。

法国新艺术音乐的代表人是诗人、作曲家和教士马肖。马肖的音乐作品涉及当时所有重要的

音乐体裁,有《圣母弥撒曲》1首、经文歌23首,世俗歌曲叙事歌、回旋歌和维勒莱共计115首,还有一些单声部的行吟歌曲等。马肖的23首经文歌,歌词内容以爱情为主,重视等节奏型的运用,23首经文歌中20首运用了等节奏型,还大量运用分解旋律。

《圣母弥撒曲》是马肖唯一存世的弥撒经文谱曲,乐曲由六个乐章构成,规模庞大,运用当时较为罕见的四声部织体写作,六乐章中的四个使用了等节奏型,并在固定声部有一首定旋律素

,各乐章间还存在一些连接性的旋律。这是最早为常规弥撒写作的完整歌作为统一全曲的“动机”

复调配乐之一,也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创作的弥撒曲之一。

马肖的单声部歌曲继承了法国北部游吟诗人的传统,复调维勒莱、回旋歌和叙事歌则明显地表现出“新艺术”风格的倾向,如突出二等分节拍的地位、和声上大量使用三度和六度音响,独唱声部旋律更为精雕细琢等,他强调诗歌音乐应出于真挚情感,才能具有感染力。他对叙事歌与回旋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意大利新艺术时期的主要音乐成就体现在牧歌、巴拉塔和狩猎曲等世俗音乐形式中。

意大利新艺术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歌手、诗人、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兰迪尼。身为教会神职人员,兰迪尼留存下来的154首音乐作品却都是世俗音乐,除4首牧歌和1首狩猎歌外,其余全部是巴拉塔,包括90首二声部的和42首三声部的。二声部巴拉塔风格近似牧歌,三声部则象法国叙事歌一样,是为独唱和两个伴奏声部而作。兰迪尼的和声喜用三度和五度或三度和六度的音响效果,他还是“兰迪尼终止式”的创始人。

12.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音乐观念的更替?

【答案】(1)文艺复兴时期是声乐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

(2)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体裁。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宗教产生了新的变化,世俗音乐得到发展,宗教与世俗音乐的分野开始模糊。

(4)音乐情感呈一元化状态,二元化、戏剧性的因素也在酝酿之中。

13.简述韦伯恩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韦伯恩(A.Webern , 1883~1945),奥地利作曲家,哲学博士,也是勋伯格的高足之一。他的作品以简洁浓缩为特征,最长的为十五分钟,最短的仅十五秒; 作晶编号共31项,有17首声乐作品和14首器乐作品,全部作品同场演出仅三小时左右。他的创作经历了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到无调性、十二音技法的转变,并为整体序列音乐指明了方向。

(2)代表作品:

①器乐作品:《帕萨卡利亚》,《弦乐四重奏“6首小品”》《5首管弦乐小曲》《小提琴与钢琴的3首小曲》《交响曲》《9件乐器的协奏曲》《管弦乐变奏曲》等。

②声乐作品:无伴奏合唱《轻舟飞逝》,《第一康塔塔》《第二康塔塔》等。

(3)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