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一种语言的表现力与成熟度,同义词是其重要标志。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同义词就非常丰富。当然,学者们很早也就注意到同义词问题并对其进行研究,《尔雅》、《方言》就是古代同义词研究的力作,但真正从语言上对同义词进行全面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当首推清代著名小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它是古代同义词研究的一座奇峰。本文选择段氏对同义词的研究作为重点,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系统归纳、整理出段氏对同义词证同求异的方法,充分继承和发展传统训诂学在同义词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特别是通过对前人研究方法的总结,为目前的同义词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当然,选择这一课题,还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加深对汉语词汇系统的理解,也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资料,与此同时,也能够解决我们在古籍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助于古汉语教学。
对同义词进行研究,关键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证同,一是求异。本文主要围绕这两个工作,通过逐篇阅读《段注》,摘录整理出其中的同义词,并按词性进行分类、归纳,具体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的研究,即:(一)如何证同?(二)怎样求异?(三)存在哪些问题或不足?
本文认为,段氏证明同义词之同,主要有三个依据:(1)据古训及文献证同;(2)据词的音义关系证同;(3)据古书异文证同。段氏对同义词进行求异,主要有四法:(1)撷取《说文》辨异;(2)撷取群经注疏辨异;(3)比较引申义辨异;(4)根据词的形音义关系辨异。在具体辨异时,由于不同类别的同义词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辨析时要按不同的词类,从不同的角度去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本文选取《段注》中的75组名词同义词从指称对象、指称视角、所指范围、所在位置、所用材质、用途、形制、大小、轻重程度、侧重点等10个方面进行了逐条考辨,对43组动词同义词从行为施事对象、受事对象、涉及范围、行为程度、行为情态、行为称述视角、持续时间、行为实现手段等8个方面进行了逐条考辨,大体理出了其间的同与异。
同时,文章还指出了段氏在同义词研究方面的不足:如有些同义词聚合缺乏系统性,二词辨异居多;有些古今类同义词辨析不够准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