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网络社会伦理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络传播,网络社会,网络伦理

  摘要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宣告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网络空间,使人类有了第二生存空间。受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和社会特点的影响,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有着鲜明的特点,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信息传播形式:从网络信息传播活动的两极——传播者和接受者来看,两者都存在多样化和难以确定的特点;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网络传播同样有着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方式的特点;从对信息传播活动的管理与控制来看,网络传播比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难以控制。
网络社会随着网络空间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广义上,网络社会是指网络化进程中的人类社会,它是人与人之间基于网络这种全新的沟通和互动方式而形成的结构系统,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的社会存在。狭义的网络社会则是在社会运行形式这个意义上来使用的,在发展并不均衡的网络化进程中,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物理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的整合体,还较为明显地表现出现实和虚拟的双重存在和二元结构,它总是以数字化为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国际互联网、虚拟技术等高科技的基础之上的。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具有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等特点。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网络伦理同传统伦理学相比,其特点可以用:自主性、应用性、开放的系统、系统性这四个特点来概括。
目前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揭示。总的来讲,从伦理意识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从伦理规范方面来看,传统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和冲击,使伦理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网络主体的约束力减弱,新型道德规范缺失;从伦理道德行为来看,网络主体行为失范增多。具体来讲,网络社会中,涉及到的共同性伦理道德问题,主要有冲击民族文化、侵犯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信息污染和信息资源的垄断这5种表现。
网络伦理问题产生有着诸多的根源。首先是技术内部根源:网络的建立始于军事需要,网络技术的特点易于诱发伦理问题,网络技术自身的特点也在网络社会的运行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伦理问题。其次是理论根源:现有网络伦理自身存在着某些难以排解的理论悖谬,网络伦理的伦理意味较弱,当前网络伦理规范在实践操作上也困难重重。再次是主体根源:他们奉行不同的伦理道德标准,受多元世界观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崇拜数字信息。最后,社会根源:网络法律的滞后和网络法律难以制定。
为了网络伦理的建构,我们可以把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概括为无害、公正、自主和知情同意。网络伦理的特点及“虚拟社会”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伦理是一种开放、多元、平等的道德规范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网络伦理的途径首先应当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伦理教育。其次,营造社会伦理氛围。再次,加强自律与社会舆论监督。最后,加强与网络伦理相关的法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