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人才培养;共同标准;分类标准

  摘要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支撑,承载和体现着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承载和体现着检验人才质量规格的根本任务。然而,由于高等教育以及质量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被视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黑洞”!

本论文以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即以院校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比较研究、理论研究以及专家调研等方法试图厘清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分析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现状和趋势,最后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框架结构。希望能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建设提供有用的参考。

第一,论文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本质、特点、层次和类型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文试图抓住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明确定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本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满足个体和社会需求的程度,是“目标实现”与“需求满足”的统一。其本质是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与参照,是对高等教育某些领域或整体进行价值判断的基准线。作为评判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

第二,论文通过分析英国、美国、俄罗斯、欧洲高等教育区、OECD以及UNESCO等国家和组织的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和标准,归纳总结了目前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现状和趋势。研究发现,目前大体存在四种类型的质量标准:基于条件的质量标准,基于绩效的质量标准,基于学术资格的质量标准和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标准的制定主体由单一到多样,标准的对象由“物”到“人”,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合格到价值增值,标准的重点由教育“投入”到教育“产出”,标准的方法由量化到质化,标准的功能由鉴定到促进发展。

第三,论文通过理论研究、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现实的分析,尝试设计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框架。首先,论文提出了构建质量标准的理论依据、价值取向、质量观、指导思想、制定主体、组织架构、制定原则、制定路径和方法。其次,标准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以高等教育分类为前提,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需求为根本构建了国家标准框架。基于培养目标的不同,高等教育可分为四种类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基于CIPP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设计了标准的框架和四个维度: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保障条件和结果评价。通过对标准的内涵分析和分类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共同标准和分类标准。高等教育的共同标准是指所有类型的高等教育都应该具有的质量标准;分类标准是指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应该具有的具体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的共同标准主要包括:学生的通识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人格素养、毕业率、就业状况、满意度、价值增值等。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学业质量标准、质量保障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

最后,论文对四类高等教育类型,即创新型高等教育、复合型高等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和技能型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做了简单的论述,试图分析其在学业质量、质量保障以及质量评价方面的要求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