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13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评价古典主义理性原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有其进步意义

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说过:“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这里所说的理性与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思想密切相关。笛卡儿在哲学上是个二元论者,他认为:人人都有判断事物、辨别真伪的能力,即良知,它先于感性而存在,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实践的标准。笛卡儿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反对宗教的神权和蒙昧主义,有其进步意义。

(2)古典主义理性原则使戏剧艺术趋向严谨、规整,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力

笛卡儿还主张人们应该用理性克制个人情欲。笛卡儿的哲学反映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也代表了从混乱走向统一的时代趋势。他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古典主义者或写理智对感情的胜利,或对丧失理性、情欲泛滥的人物加以谴责,或对不合理性的封建思想、风俗礼教加以嘲笑。古典主义这种崇尚理性的特点,要求创作有规范,要求作品思想明晰,描写逼真,构思精密,语言规范,使戏剧艺术趋向严谨、规整,然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力。

2. 怎样理解“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说?

【答案】(1)莎士比亚永远是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出版界永恒的主题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永远是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出版界永恒的主题。他的戏剧和诗歌创作,都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被认为是英语文学的典范。四百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整理、翻译、上演、评论,据统计,它们所涉及的语种仅次于《圣经》。后世的许多作家,都对莎士比亚怀有一种高不可及的感叹。比如歌德就曾经告诫埃克曼:“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莎士比亚,一切提到他的话都是不够充分的……对于他的伟大心灵来说,舞台是太狭隘了。”他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语,更集中表述了后人对莎翁既崇拜又难以彻底解读的复杂心境。20世纪的T.S. 艾略特也认为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正确。

(2)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活动,构成了“莎士比亚问题”

莎士比亚的作品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就已经基本上是其剧作的全集。但是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活动,却没有太多的记载。也许正是因此,始终有人怀疑莎士比亚是否真的存在过。从而构成了所谓的“莎士比亚问题”。无论是理论家还是普通的欣赏者,

都可以看到一个“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但是后世西方的喜剧创作,事实上更多效法的是莫里哀,而不是莎士比亚。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确实与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精神氛围相关,而那氛围,已是不可重复的。

3. 为什么说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答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1)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

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像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像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2)普希金作品被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电影等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家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和摄成电影。他的诗歌被谱成歌曲,流传至今。在苏联,普希金的研究形成为“普希金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书、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多年来,如魏列萨耶夫、莫扎列夫斯基、齐亚甫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勃拉戈依、梅拉赫等著名的普希金学者,对普希金研究都作出了很多贡献。俄罗斯文学研究所编辑了17卷本《普希金全集》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馆,列宁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纪念馆。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圣山修道院,已改为普希金文物保护区。

综上所述,可以说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4. 在《荒原》中“精神荒原”是如何“拼贴”而成的?

【答案】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现代西方的重要诗人、戏剧家和批评家。他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这首长诗把西方文明比为“荒原”,抓住了时代特色;诗人着力抨击西方现代人的醉生梦死及灵魂堕落也切中时弊。

(1)《荒原》对荒原和荒原人意象的描写

《荒原》共434行,分为五章。第一章“死者葬仪”共76行,主要写荒原和荒原人的意象。诗人首先用对比

的手法写荒原上人们对春冬两个季节的反常心理,生动地勾勒出他们扭曲的心态。接着以一位贵夫人的回忆片断说明昔日的繁华已经一去不返,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然后从《圣经》、瓦格纳的歌剧以及其他文学著作中征引典故,描画荒原上枯石遍野、干涸死寂的景象和现代人沉溺于欲望、无力自拔的情景。最后以伦敦这座“没有实体”的城的特写镜头展示荒原的全貌。

(2)《荒原》把戏剧性场面拼接、意象组合纳入“荒原”象征结构

《荒原》把看起来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面拼接起来,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起来,纳入一个关于“荒原”的象征结构,从而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揭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历史必然性。为了表现一个丑恶、病态的现实,这首诗必然选用丑恶、病态、卑微的意象,这与浪漫主义诗歌往往采用健康、美好、高雅的意象截然不同,正是在这里以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为发端的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分道扬镳,《荒原》继承了《恶之花》的传统,全诗充满了枯槁、干涸、破碎、散乱、空虚、孤独、丑陋、衰老、荒蛮、死尸等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