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
【答案】建构主义学习观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相反,学生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3个重要特征:
(1)主动建构性。面对新概念、新信息、新现象或新问题,学习者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
(2)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情境性。概括化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这些知识可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让学生脱离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进行学习,而所习得的概括化知识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具体情境中。
2.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案】青少年在个性发展上的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具体的包含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意识所包含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同一性等多个方面发展。
(2)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是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3)青少年早期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主要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主,即天真的利己主义和“好孩子”的定向。到青少年中期,第三阶段的道德判断逐渐占据优势,同时也出现了第四阶段的道德判断,即“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青少年晚期,处于第四阶段的人数明显増加,对社会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持等在道德判断中所占的比例也更多。
(4)人际交往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父母关系等多个方面多有了较大的发展。
3. 图A 、B 、C 是一项实验的三种可能结果。试根据图示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该实验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各有几个水平?因变量是什么?
(3)请用文字分别描述这三种可能的结果。
【答案】(1)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健忘症被试与控制组被试在自由回忆(外显记忆)和词汇
;或者健忘症被试是否保留有内隐记忆。 辨认(内隐记忆)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实验性分离)
(2)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一个是被试类型,包括健忘症被试和控制组被试两个水平;另一个是任务类型,包括内隐的词汇辨认任务和外显的自由回忆任务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自由回忆的正确率和词汇辨认的正确率。
(3)①由图A 可知,自由回忆和词汇判断的这两种测验形式,控制组的成绩都比健忘组的成绩高,并且自由回忆和词汇判断这两种测验形式下的成绩趋势是相同的。而自由回忆的外显记忆的测验方式,词汇判断是内隐记忆的测验方式。因此,这可能表明,控制组被试无论是在外显记忆还是在内隐记忆测验中,其作业成绩都比健忘症被试好,显示出被试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存在任务类型与被试组之间的交互作用。
②图B 可能表明,控制组被试在外显记忆测验中,其作业成绩要优于健忘症患者;而在词汇
辨认测验时,两者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显示出任务类型与被试组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③图C 可能表明,控制组被试在外显记忆测验中,其作业成绩优于健忘症患者;而在词汇辨认测验中,健忘症患者的作业成绩要优于控制组被试,出现了交叉的交互作用。
4. 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答案】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人到老年期,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情感。国内的某些调查资料说明了这一特点。
(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道德感、美感方面。
(3)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影响老年人情绪体验的事件(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些纷繁的影响因素中,由于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期望水平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激发情绪体验的事件类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尽相同的。
5. 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案】(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
(2)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
(3)珀金斯的真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19%年提出真智力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力测验和促进智力的研宄,进而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一是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二是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
(4)塞西的生物生态理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另一类是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
(5)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