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答案】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过程如下
(1)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或态度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菲利普. 艾里斯根据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有关文献的研究,概括出西方社会人们对死亡态度的三个阶段的三种主要的历史性观点: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共存或统一的关系; ①中世纪初期(5〜12世纪)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渐渐分离的过程; 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12〜19世纪)
③当代(20世纪). 把生者与死者分离开。
(2)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或死亡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始于儿童期,但直到成年晚期仍未能完全解决。对死亡的最早关心始于学步儿童,他们很可能认为一个人也许会在某一时刻死亡,但会在另一时刻“活过来”。
①诺奇的研究认为,3〜5岁儿童并不知道死亡是一个常见的、人生最后的一个阶段,他们以为这只是在另一个环境下存在的继续。5〜9岁儿童把死亡看成是鬼怪把人带走了。到9〜10岁,儿童才认识到死亡是人生最终的结束。米勒(1973)在美国重复了诺奇在匈牙利的上述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②沃尔的研究发现,儿童早在3岁时便有对死亡的恐惧。
③1973年库奇尔指出,一般来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继续,像睡眠、挨饿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早期的孩子(6〜9岁:)往往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结束,但又是可以再生的;具体运算阶段后期的儿童才把死亡作为确定的事实接受下来。
④1959年卡斯顿鲍姆的调查指出,大多数青少年能在思想上把死亡同自己目前的存在区别开来,但也有约15%的青少年(往往宗教信仰较浓厚)试图用与现实相距很远的目标和体验来设想自己的生命。
2. 举例说明成年晚期认知的变化。
【答案】成年晚期认知活动的显著特点有三点
(1)退行性变化,即总的趋势是减退或老化而不是増长或发展。如视觉减退
随着年老,由于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调节力逐渐下降,因而时常看不清近物,出现老花眼。柯林斯等人曾对4862名6〜16岁儿童及6479名20〜60岁成人的视力进行测查,发现6〜20岁视力达到或超过1.0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増加。
(2)持续性,即増长或发展并没有终止,而是在持续进行,如高级认知机能思维、晶体智力等。格林)研宄了24〜64岁个体智商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智力一直可以増长到40岁,其后
仍保持稳定。
(3)差异性,一方面表现为不同心理机能老化的早晚和速率不同,如感知觉衰退得较早较快,而思维等老化得较晚较慢;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之间:有些老年人甚至高龄老人担任政府高官或大中型企事业的主管或决策者,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和相当高的智慧,但也有些老年人记忆显著衰退,心智显著钝化,思维严重迟滞。可见,成年晚期的认知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以衰退或发展单一维度来评述,而应作具体的分析。
3. 为什么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答案】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是因为:
(1)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而这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
,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
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4)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
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4. 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答案】(1)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以下三种
①成瘾行为
当前,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常见的成瘾现象主要有吸烟和饮酒成瘾、游戏成瘾以及网络成瘾等。
②内部失调
内部失调指的是由青春期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产生困扰、绝望、悲观等消极的情绪从而导致内部心理问题的产生。
③外部失调
外部失调指的是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致认为,青少年的
违法行为要比其他年龄阶段更普遍。
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从青少年早期开始逐级增长,严重的暴力犯罪和财物犯罪在青春期都有所增长,到青少年中、晚期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到了青年早期有所下降,成年早期才有少许下降。
(2)避免这些问题产生的措施
①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甚大,因为家庭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素质、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长远的作用,只有民主和谐的家庭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②树立平等积极的学校教育理念。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同时,学校的环境风气、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无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③加强社会因素的积极导向作用。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指个人的经历、遭遇、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等可造成心理挫折,尤其是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往往经受不住过于强烈的意外打击而形成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人际关系、习俗风尚等对人影响。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受挫折意识,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在全社会建立健康的主流文化意识,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健康的社会活动,完善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
④加强解决青少年自身的矛盾,尤其是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所产生的矛盾。近年来处于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性发育、性成熟普遍提前,青春期延长,但性心理成熟却较之呈现滞后状态,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出现了许多心理障碍,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第二反抗期”。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和他们沟通,让青少年学会正确处理生理和心理的不和谐,引导他们寻找合理的发泄途径,让他们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5. 儿童的体格发展有哪些规律?
【答案】儿童生长发育包括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两个方面,广义的身体发育包括形态、生理和运动能力等多个方面。体格发育是指外部形态发育,可用人体测量指标来反映。
(1)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
①头尾规律: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儿童头部生长快于躯干和四肢。2个月的胎儿头长为身长的1/2, 出生时为身长的1/4, 而成人头长为身长的1/8。这种发育规律称之为头尾发展规律。
②近侧发展律:在婴儿期,儿童体格发育表现形式之一为躯干的生长先于四肢,四肢的近端生长先于远端,称之为近侧发展规律。
③向心律:在青春期,青少年身高发育遵循由足至小腿、大腿再到躯干的发育规律。
(2)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连续过程,儿童的生长发育时刻在进行着,但是在不同时期(年龄阶段),各器官组织生长快慢不同,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脑细胞的发育主要是在6岁以前,特别是3岁以前。6岁以后甚至一生,脑细胞仍在不断地发育成熟,只是其发育的速度减慢。出生后体重和身高有两个突增时期即婴儿期和青春期,其他时期仍有增加,只是速度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