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两宋时期的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了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哪些主要的传播方式?
【答案】由于交通便利和印刷术的普及,两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榜文、檄文、诏书、大臣章疏、边报、传单等等,传播的既有政治和军事力一面的信息,也有大量文化信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榜”。
(1)“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汉唐。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
(2)“榜”的张贴地点视读者对象而异,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在北宋首都开封,多数张贴在皇城的东西垛楼和宣德门外。南渡以后的临安,则多数“揭于通街”,或张贴于接近宫廷和中枢部门的朱雀门外。
北宋末年,金军兵临城下,首都开封被围的那一段紧急时刻,“榜”曾经被当局用来作为一种紧急公布战况、传播和沟通信息的重要媒体。
2. 简述“四五”运动前后四人帮“集中批邓”的表现。
【答案】“四人帮”在压缩悼念周恩来的新闻报道的规模的同时,把“集中批邓”放在首位。他们指使全国新闻媒介大量发表文章和报道,势头凶猛。他们声称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他们把邓小平作为“罪魁祸首”,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全国造成万炮齐轰邓小平的舆论局面。
具体表现如下
(1)他们以“翻案不得人心”为中心口号,从多方面批判和否定邓小平为纠正“左”倾错误所做的整顿工作,反对邓小平提出的“以三项指示为纲”的方针,诬蔑邓小平在搞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2)他们把老十部走过的革命道路,描述为“从资产阶级民主派到走资派”的道路。“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成了邓小平在新闻媒介上的代号。在一些大批判文章中,用孔子、司马光、托洛茨基、纳吉来隐喻邓小平,甚至用阿Q 等作为形象,对邓小平进行人身攻击。
(3)“天安门事件”后,《人民日报》发表“四人帮”指挥下撰写的报道《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把矛头指向广大群众和邓小平,称这是“一小撮阶级敌人打着清明节悼念周总理的幌子,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地制造反革命政治事件”; 5月18日,《人民日报》刊载《党内确实有资产阶级一一天安门广场反革命事件剖析》一文,集中攻击邓小平。此文经过姚文元修改,加上“邓小平就是这次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总后台”字样。
3. 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三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二人效果,是因为第二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如在网络游戏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因其对网游爱好和喜爱的程度,忽视了网游本身的暴力因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受众认为自身所遭受的网游暴力干扰要远小于网游暴力对于其他玩家的影响,而网游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此种第三人效果来获取暴利。
(2)“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闻学界研究热点,西方对此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界较少有关与此方面的著作。
①含义
“第一人效果”又被称为“反第三人效果”,它是指当受众接受符合社会期待、能够引起人们正面感情的信息时,倾向于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②“第一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公益广告会改变人们自觉的行为。关于乘坐地铁电梯时应该“左行右站”,手扶电梯等,在看过此公益广告的人中,大部分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从而自觉的遵守这一准则。
关于第一人效果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时,鉴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第一人效果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一步的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4.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新闻业面临哪些挑战?
【答案】2001年11月10日深夜,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将与其他产业一样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
环境。对新闻事业来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要承担更多挑战。
(1)按照协议,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我国的电信业和网络业,并占有49%的股份,这将占去同属信息产业的新闻传媒的一部分市场份额,从而构成对新闻业的直接冲击; 西方大量文化产品通过合法渠道进入我国,对具有某种文化产业性质的新闻业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西方发达国家大批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长年累月地涌入,将对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深刻的影响,进而改变中国新闻传媒和新闻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给新闻事业带来了机遇。中国政府承诺加大信息透明度,并规定了相应的制度。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对民主建设,新闻自由度提高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5. 19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中国有哪些通讯社? 各自基本情况怎么样?
【答案】(1)中央通讯社
1924年4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由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1926年迁至武汉,1927年5月迁至南京,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夕、“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 (ChineseSovietRadio ),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分社设有英文部,向外国报纸提供英文稿。1924年8月3日,胡政之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 《国闻周报》出至1937年12月停刊。
(4)申时电讯社
申时电讯社发起于1925年,时任《申报》总经理的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两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方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种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于是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该社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供稿协议,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