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人建立的第一个官办广播电台的概况。
【答案】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呼号XOH (后改为COHB ),发射功率100瓦(后增加到1000瓦),用汉语、日语、俄语三种语言广播,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特别是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广播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以及外国人等。当时全国有收音机一万台左右。
2. 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答案】(1)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我国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这一基本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媒体的宗旨、格局、宏观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2)我国新闻事业的特点
①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②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③新闻媒体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新闻媒介要努力宣传党、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满足群众的需要; 同时,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支持新闻媒介。
④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党报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令以及传播信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⑤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公开承认的私营的新闻媒介和集体股份制的新闻媒介。
⑤新闻事业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 而在经营上,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3. 《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1)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民报》号召人们起来“颠覆现今恶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报》的排满宣传不仅与反对封建专制紧密联系,同时还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动统治者与满族人民区别开来。
(2)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民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君主立宪,鼓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强调“国民之权利”,号召人们起来推翻皇帝,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3)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民报》发表不少文章宣传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它认为,要解决社会问题,必先解决土地问题,主张按“定价收买”的办法实行土地国有,废除土地私有制,废除土地买卖,使国家成为土地的主人。
此外,《民报》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4. “文革小报”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文革小报”,文革小报的特点如下:
(1)这种小报开始是油印,后来大都发展为铅印,先是在学校、机关、工厂内部发送,随后逐渐向社会发行扩散。
(2)这些小报印数并不平均,每期几千份、上万份以至十几万份不等,其中多为不定期出版,随出随停,随意性很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因此很难对这些小报的种数与期数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
(3)文革小报致可分为几类:
①由大专院校、中等学校以及跨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约有300种;
②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超过100种;
③厂矿企业群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约有30种;
④文化艺术界办的报纸,约有42种;
(4)文革小报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1966年夏到1968年秋是小报的活跃时期。这些小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填充了大批合法报刊停办后留下的新闻空白区,形成了当时特有的由少数几家大报发号施令,指明方向,众多小报呐喊助威的舆论宣传阵势。
(5)小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当群众组织因对领导和运动的形势持有不同观点而形成互相对立的派性组织时,小报便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互相攻击、恶意谩骂甚至肆意歪
曲事实,刊登一些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内幕新闻,混淆视听,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5. 如何理解“三贴近”原则?
【答案】2003年1月8日,主管新闻文化工作的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了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1)从理论源头上看,“三贴近”与十六大上确立起来的新执政理念一脉相承。与过去从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提法不同,这次对“深入一线基层”的强调标志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传媒改革的指导性思想。
(2)2003年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上,李长春发表了题为《从“三贴近”人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署名文章。文中指出:“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就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正确导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人民之福。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3)在“三贴近”的基础上,新闻界还逐步明确“三深入”(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深入群众),“三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作为实现“三贴近”原则的基础、手段和目的。实践证明,新闻工作者只有到实际的工作、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提炼和总结出人民群众所创造出的优秀民族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和体会群众的困难、呼声和要求,才能真正与他们同思同虑,同甘共苦。因此,“二贴近”也是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实践“二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成为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6. 简述北伐战争期间革命报刊对于北伐战争的宣传。
【答案】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所有革命报刊都对国民革命军北伐作了报道和评论,在舆论上积极支持这场革命战争。
(1)《汉口革命军日报》对北伐战争的宣传:
北伐军总政治部创办《汉口革命军日报》,它以宣传北伐为基本任务。
(2)《中国青年》对北伐战争的宣传:
①《中国青年》根据形势的变化,针对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做了细致的宣传与解释。在北伐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苦于连年战乱,害怕甚至反对任何战争。《中国青年》就向广大群众进行北伐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教育。
②《中国青年》进一步指出:这场战争“不是靠北伐军孤军深入可以实现的,是要各地的浩大民众运动辅助进行的”,它希望人民群众不要袖手旁观,而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参加到斗争中去。
③1926年9月,北伐军攻占了武汉,人民群众庆祝胜利,革命影响迅速扩大。在欢呼声中,《中国青年》及时分析了形势,认为革命队伍内部情况复杂,民众势力薄弱,封建军阀正在准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