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申报》创办初期的特色以及纪念创办60周年的革新活动。
【答案】(1)《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于1872年4月30日集资创办的,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申报》创办初期的特色是:把营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营管理方面:a. 尽量降低报纸成本; b. 努力搞好发行; c. 大力招登广告; d. 搞多种经营,陆续出版了文艺期刊、时事画报,开办了书局。
②报纸内容方面:a. 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尽量中国化; b. 重视言论; c. 重视新闻报道,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 d. 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性内容。
这些办法取得了成功,只用半年多,《申报》就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上海惟一的中文商业报纸。
(2)《申报》纪念创办60周年的革新活动
史量才(1880-1934,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他邀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参加《申报》工作,共商革新大计。1931年9月1日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提出了奋斗目标。
九一八事变和淞沪会战使纪念活动中断,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史量才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史量才和《申报》作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果断举动:
101931年12月20日,上海各家日报(除《民国日报》外)在史量才的策划下,同时刊载《宋庆龄为邓演达被害宣言》;
②1932年6月30日发表时评《剿匪与造匪》,7月2日和4日又发表两论和三论,矛头直指蒋介石;
③淞沪抗战期闻,史量才带头发起组织上海地方维持会,并被推选为会长;
④1932年11月30日发表《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宣布12项革新措施,还强调需要“社会大众的伟力”来推进新闻事业。
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偕夫人、儿子由杭州乘自备汽车回上海,行至海宁县翁家埠附近时遭特务枪击,史量才当场身亡。
(2)《申报》的革新措施
《申报》纪念六十周年的革新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各项:
①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报道,在南京、汉口等29个城市设分馆,增加各地通讯。
②改革副刊《自由谈》,把它办成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这项改革措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推动了杂文的发展。
③改进副刊和增刊,以适应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
④出版书刊,有《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⑤兴办社会文化事业。有流通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服务部。
2. 国家针对互联网新闻传播管理出台的政策法规有哪些?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互联网新闻传播管理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
(1)2000年下半年,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多项与互联网有关的法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2000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这是国内涉及网络新闻传播最直接的法规,明确指出对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尤其民营商业网站采取的是许可制。网络媒体也不得刊载以下内容:
①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②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③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④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⑤宣扬邪教、迷信的;
⑥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⑦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⑧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⑨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⑩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这个暂行规定一直执行到2005年。
(2)2005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赦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根据这个“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三类:
①第一类是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己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②第二类是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③第三类是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己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其中,设立前两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 设立第三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
3. 简述中国古代三种不同性质的报纸。
【答案】(1)进奏院状
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夕、“留邸状报”、“邸吏状’夕、“报”的这一类物事,己经具有一定的官报的性质。它是一种在当时的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经由进奏院传发的这些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此外,这些报状还有以下一些特点,即:
①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④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2)邸报
①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氏日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
②比起唐代的进奏院状,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 a. 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宋朝的“邸报”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b. 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c. 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③“邸报”的内容,主要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几项。见于宋人记载的,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皇帝的诏旨; ②皇帝的起居; ③官吏的任免; ④臣僚的章奏; ⑤军事情报; ⑥刑罚。
(3)“小报”
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和“邸报”一样,“小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①“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②“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③“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