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战时沦陷区新闻事业的状况。

【答案】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遭到了空前的大劫难。

(1)报纸

①伪满的报纸,据统计,1940年7月时仅剩39种报纸,绝大多数由日本人直接主办。1942年后,根据1941年伪满颁布的《新闻社法》的规定,伪满当局实行新闻社新体制,建立起由伪满当局直接控制的中文的康德新闻、日文的满洲日日新闻和满洲新闻三大新闻社。

②在华北地区,北平、天津是日伪新闻事业比较集中的两个城市。在北平,日伪报纸主要有《新民报》、《实报》、《晨报》、《华北日报》、《华北新报》等; 在天津,日伪报纸主要有《庸报》、《东亚晨报》、《救国日报》、《新天津报》等。

③在华中地区,上海、南京是日伪新闻事业的中心。在上海,日伪报纸主要有《新申报》、《中华日报》、《平报》、《国民新闻》、《新中国报》等; 在南京,日伪报纸主要有《民国日报》、《新南京报》、《南京晚报》、《中报》等。

(2)通讯社

在沦陷区,日伪为了控制新闻来源,还创办了不少的通讯社。

①抗战时期,日本同盟社的华文部几乎成为沦陷区敌伪报纸唯一的新闻来源。汪精卫投敌之后,该部又改成汪伪组织的“中华通讯社”。

②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伪宣传部为谋“宣传国策,统一全国新闻通讯事业”,于是年5月1日将汪伪组织在上海设立的“中华通讯社”和原“维新政府”所属的“中华联合通讯社”合并为“中华电讯社”,作为全国新闻通讯事业的最高统制机关,隶属于伪宣传部之下。“中华电讯社”除在南京设立总社外,还先后在东京、香港、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地设立分社。该社理事长由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林柏生兼任。

(3)广播电台

日伪在沦陷区建立的广播电台大约有50-60座。

①在东北地区,早在1925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就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大连广播电台—“大连放送局”。“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先后攫夺中国东北的沈阳、哈尔滨两座广播电台,组成沈阳广播电台,于1931年10月26日开始播音。日伪于1933年4月成立由关东军司令部直接控制的新京放送局,1937年“七七”事变后改名为“新京中央放送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改称“新京放送总局”,作为伪满广播事业的中心。1944年,口伪在东北的广播电台己增加到25座。

②在华北地区,北平、天津、太原、青岛等地的广播电台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相继沦入日军之手,并在日本广播协会的直接掌握下先后恢复播音。

③在华中地区,上海、南京是日伪创办广播电台的主要城市。

(4)法律法规

对于沦陷区内的新闻事业,傀儡政府同样运用法律的手段,制定与颁行殖民新闻统制的法律与法规,建立殖民新闻统制的行政执法机构,实行殖民新闻统制。

①在东北,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当局立即着手制定与颁布实行殖民新闻统制的法律与行政法规,10月24日公布《出版法》,同年11月1日起施行。1941年8月,伪“满洲国’,又颁布了《通讯社法》、《新闻社法》与《记者法》(时称“弘报三法,’),用法律手段强化新闻事业的所谓“国家”垄断政策,使新闻社(即报社)、新闻通讯社以及新闻记者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伪满当局的严格管制之下。

②在华北,新闻事业的统制,初由伪北平特别市警察局情报处主持,后由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政务厅情报处接管。

③在华中,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后,在行政院内设置宣传局主管文化及新闻宣传事宜,1939年8月后又在各省、市、县组建掌管新闻宣传的权力机关“宣传委员会”。1938年9月3日,伪“维新政府,,通过《出版法》和《著作权法》,并当日施行。

2. 简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及国统区新闻事业膨胀的表现。

【答案】(1)国统区新闻事业在数量上膨胀起来。

①原有新闻媒介向“收复区”搬迁。

日本政府一宣布投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即开始筹划将国民党新闻机构向“收复区”转移。“收复区”各地国民党的军政机关、特务组织、御用报人,也纷纷出版了许多地方报纸。

②接管敌伪新闻媒介。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信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传部会同当地政府接收管理。”于是,原日伪新闻事业一转眼就并入了国民党反动新闻事业之中,许多日伪报纸改头换面成了国民党的机关报。

③改组和接管民营报纸。

(2)国民党新闻事业正式走上企业化发展道路,并出现报业集团。

南京中央日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党报企业化经营管理筹备过程的完成,自此,国民党各大型党报都组建了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企业制度管理报纸,形成一个个报业集团。

3. 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报刊有哪些?

【答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为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加紧了对工人阶级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共产主义小组从事工人运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出版专门刊物,向工人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于是,《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通俗的小型工人刊物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报刊。

(1)《劳动界》

《劳动界》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8月15日创办的,32开本周刊,每期16页。1921年1月23日停刊,共出24期。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戴季陶、沈玄庐也经常撰稿。

《劳动界》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实,向下人说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道理; 说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私有制必然为公有制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说明打倒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使命和责任。《劳动界》还用大量篇幅报道各地的罢工斗争,从第1期起就连续报道了1920年5月至7月的上海米贵罢工,以后又连续报道了8.9月间全国各地的罢工运动,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劳动界》得到广大工人群众的欢迎,工人称它是自己的“喉舌”和“明星”。它是当时工人们学习社会主义基本知识的良好读本。

(2)《劳动音》

《劳动音》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7日创办的一份周刊,同年12月5日出至第5期停刊。它的中心内容是反映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报道工人的罢工斗争。它特别强调要使刊物“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成为他们“阶级战争的工具”。

(3)《劳动者》

《劳动者》周刊是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0月3日创办的,1921年1月2日停刊,共出8期。它向工人宣传必须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获得解放。它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这个刊物受无政府主义影响较大,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但在传播新思想方面仍然起了不小的作用。

4. 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

【答案】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浪潮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于是,一些限禁报刊出版、发行的法律、法规便相继出笼。

(1)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规定是:印刷物中有“令人阅之有怨恨或侮慢,或加暴行于皇帝、皇族或政府,或煽动愚民违背典章国制者’,,即构成“汕谤”罪,科以10年以下监禁或5000元以下罚款。

(2)1908年1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呈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 禁止报刊刊登低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禁止发行; 禁止刊登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 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3)除了中央政府制定的法律外,一些督抚衙门也发布过查禁“’悖逆”报刊的命令,鄂督张之洞就曾发布过《札江汉关道查禁悖逆报章》的命令,两广总督周馥曾自定报律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