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614普通物理(海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质量相等的小球,分别从两个高度相同、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到底部,它们的动量和动能是否相等?
【答案】(1)动量和动能都是量度物体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动量
向;动能
时的动量方向不同。
(2)两小球从高度h 相同的斜面滑下时,取小球、光滑斜面和地球为系统,因机械能守恒,所以两球的动能相同,动量值也相等(不过动量的方向不同)。
2. 流体从粗管流向细管时,流速增大,使流体微团获得加速度的动力从何而来?
【答案】由连续性方程可知流体从粗管流向细管时,流速增大。这是由于截面积的减小,使单位体积的压强能转化为动能,从而使流速増大。
3. 什么是pn 结?
【答案】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将P 型半导体和n 型半导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两种半导体的交界处就会产生一个特殊的接触面,称之为pn 结。它是构成半导体器件的基础,也是半导体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
4. 能否根据薄透镜的形状判断薄透镜的作用(是会聚或发散)?
【答案】因为薄透镜的总光焦度不仅与透镜本身的形状有关,还与透镜两侧的介质密切相关。所以,在判断透镜 是会聚光束还是发散光束时,不能单看透镜的形状,还要看透镜两侧的介质,即要根据薄透镜的总光焦度决定薄 透镜的作用。
5. 什么叫做位移电流?什么叫做全电流?位移电流和传导电流有什么不同?
【答案】(1)位移电流:把电位移通量对时间的变化率看做是一种电流,叫位移电流。
(2)全电流: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相加的合电流为全电流,即
(3)传导电流是电荷的宏观定向移动,而位移电流是电场以及电介质极化的变化,它与电荷宏观移动无直接关系;传导电流只存在于导体中,因为在导体中才有可以宏观定向移动的自由电荷,而位移电流不依赖于自由电荷,哪里有变化的电场,哪里就有位移电流,所以在导体、介质、真空中都可以存在位移电流。
是矢量,沿速度的方是正值标量。小球从光滑斜面下滑时,速度方向沿斜面,因此,两球到达底部
6. 若两列波不是相干波,则当相遇时,相互穿过后且互不影响;若两列波是相干波则互相影响,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同时请分析叠加原理成立的条件。
【答案】正确,不相干的波根据波的叠加原理,保持各自原有的特性,互不影响;但对于相干波会出现有些地方 振动加强,有些减弱的现象;叠加原理只适用于小振幅波动的线性叠加。
7. 磁化电流与传导电流有何不同之处,又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不同之处:(1)磁化电流激发附加磁场,而传导电流产生外磁场;
(2)磁化电流对磁场强度并无贡献,而传导电流决定磁场强度。
相同之处:它们都能影响磁场的分布。
8. 在定常流动中,空间任一确定点流体的速度矢量是恒定不变的。那么,流体微团是否可能有加速度?
【答案】定常流动是指空间各点流体微团的速度、加速度、压强等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但速度、加速度、压强等会随空间变化,故速度矢量随空间点是变矢量,所以在定常流动中;流体微团也可能有加速度。
9. 本征半导体的能带与绝缘体的能带有何异同?
【答案】在低温下,本征半导体的能带与绝缘体的能带结构相同。但本征半导体的禁带较窄,禁带宽度通常在2个电子伏特以下。由于禁带窄,本征半导体禁带下满带顶的电子可以借助热激发,跃迁到禁带上面空带的底部,使得满带不满,空带不空,二者都对导电有贡献。
10.利用空气劈尖的等厚干涉条纹可以检测工件表面极小的加工纹路。在经过精密加工的工件表面上放一光 学平晶,使它们之间形成空气劈尖,用单色光垂直照射玻璃平晶,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干涉条纹如图所示, 试根据干涉条纹的弯曲方向,判断工件的表面是凸的还是凹的?
图
【答案】在理想情况下,在空气劈形膜上观察到的等厚条纹应为平行于棱边的直条纹。现在,有局部条纹向偏离 棱边的方向弯曲,说明在工件表面的相应位置处有一条垂直于棱边的不平的纹路。由于同一条等厚条纹对应于相 同的膜厚度,因此在图中所示的同一条纹上,弯离棱边的部分与直的部分对应的膜厚度应该相等。在理想情况下。 离开棱越远,膜的厚度应该越大;而现在在同一条纹上远离棱边处与近棱边处膜的厚度却是相等的,这说明工件 表面的纹路是凸出来的。
二、计算题
11.一容器内贮有标准状态下的氮气。求:(1)
平均自由程(设氮分子的有效 直径
a. 因为在标准状态下,气体占据的体积为中有多少个氮分子?(2)氮分子的质量;)。 所以
(3)分子间的平均距离;(4)平均速率;(5)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6)平均碰撞次数;(7)【答案】(1)求单位体积内分子数的解法有两种:
b. 根据理想气体压强P 与温度T 的关系式可得
(2)已知氮的摩尔质量则氮分子的质量:
(3)在空间,平均每个分子占据的体积为将此体积看成立方体,则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
可见,分子间平均距离约为分子直径的10倍.
(4)由分子的平均速率得
(5
)由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得
(6
)由分子间平均碰撞次数得
(7)由平均自由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