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647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二重性
【答案】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2. 权力
【答案】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突出的是互动关系中的单向性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权力施用的范围非常宽泛,它既可以指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管教,又可以指任何一个组织中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3. “向负责”与“为负责”
【答案】“向……负责”是对规则、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的守护者负责。“为……负责”是对他者的健康和尊严负责。负责任并不意味着遵守规则,它常常要求个人蔑视法规或以法规不允许的方式行事。在鲍曼那里,真正的道德应当采取“为……负责”的模式,因为道德的“原初场景”是“面对面”的领域。
4. 单面社会
【答案】单面社会是指一种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对工业社会进行剖析,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社会在政治、文化、思想方面变得单一化、一体化。主要表现为:①机械化的盛行使花费在生产劳动中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日益减少;②工人的职业分层发生了变化,蓝领工人变少和白领工人增多;③劳动的特点和改变的生产工具,同时改变着劳动者的意识;④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使工人的否定性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工人自己已经意识不到自身与已确立的社会相矛盾。
二、简答题
5. 简述布希亚关于“拟象社会”的观点。
【答案】(1)拟象
①从初民社会到现代社会
布希亚看到一个符号交换的社会过渡到缺乏真诚、以拟象作为特色的现代社会。拟象是虚假的,世界将逐渐由拟象控制。那些具有符号交换特色的真正文化世界是令人着迷的、是很神奇的。
充斥拟象的现代社会没有这种神奇和令人着迷的能力。与充满真诚的初民社会相比较,拟象的世界是完全不具有吸引力的,是可耻的。
②拟象
当世界通过拟象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的时候,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并且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的“超真实”,这种超真实就是“拟象”。
③拟象与再现
拟象与再现相对立。再现来自于符号与实在的同一性原则;拟象来自于对作为价值的符号的彻底否定,来自于对每一种指称加以颠覆和宣判死刑的那种符号。在再现中,“符号”总是指涉某物、掩饰着某物;而在拟象中,“符号”无物掩饰。
④拟象的世界
拟象的世界是一个由模型不断地自身复制的世界,是一个意义内爆的世界。在那里,在电视和传媒的“符号”之下,在消费和娱乐所主导的行为模式的“符号”之下,一切都变得既是分离的又是毫无差别的。
(2)拟象秩序
①布希亚把迪斯尼乐园视作是拟象秩序的一个“完美模型”,是拟象社会的缩影;
②在迪斯尼乐园的每个角落,美国的客观性图像被绘制出来,所有的价值都被这缩影和漫画故事所提升。迪斯尼乐园里的美国模型甚至比社会世界中的真实美国还要真实,以至于仿佛是美国愈来愈像迪斯尼乐园了。
(3)内爆
①内爆的含义:指事物的边界的消退和各式各样事物崩溃在一起,这是与“区别”相反的“去区别化”;
②内爆的世界:布希亚的后现代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剧烈内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社会阶级、社会性别、政治差异、那些曾经自治的社会及文化领域都分崩离析,消除了原先定义的边界和差异。在仿真的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性和所有社会的东西都内爆在一起。这样一来,经济就基本是由文化、政治和其他一些领域构成。艺术这一原先曾经是一个潜在着差异和对立的领域,现在也被融入了政治和经济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理论曾一度重视的社会事物原先的边界和结构发生了飞速的分解。
(4)超真实
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后现代世界也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在其中,娱乐、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提供的经历比乏味的日常生活景象更紧张,也更诱人。超真实的领域,人们所处的情况是个体面对着压倒一切的形象、编码和模型的浪潮,它们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塑造一个个体的思想或行为。
(5)对社会理论的贡献
布希亚对于模拟和超现实的分析构成了他对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模拟”这一范畴为激进的社会批判的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而“超现实”这一概念是对媒介、控制论和信息社会进行社
会分析的一个极其有用的工具。以前,人们相信媒介可以再现、反映和表征现实,而现在,媒介正在构成超现实,一个新的媒介现实,其中现实已经从属于消融现实的表征。媒介中符号和信息的激增通过抵消和分解所有的内容消除了意义,这是一个引向意义的瓦解以及媒介与现实之间差别消除的过程。
6. 怎样理解从社会互动形式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答案】(1)齐美尔认为,既不能把社会理解为独立于个体的单纯客观过程,也不能把社会归结为个人行为,社会是由人们相互间互动过程实现的,它不仅包含着真实具体的个人行为,也表现为具有同样真实具体性的社会互动形式,是两个方面的统一,并可称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齐美尔认为把社会互动形式概括出来十分必要,因为只有把具有一般性的互动形式同具体互动内容分离开,才能清楚而真实地把握社会事件的基本特征,才能构建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社会学。内容相同的利益也可以采取完全不同的结交形式。如宗教的生活内容虽然相同,但就其形式而言,有时不需要协调一致,有时却需要社区的集中形式。再如两性关系所依赖的利益要通过几乎是无数的家庭形式才能获得满足。可见,把社会互动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不仅因为是必要的,而且还因为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会给社会的研究展开广阔的空间。
7. 马克思怎样阐述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案】(1)异化劳动
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概念来概括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生产劳动状况。在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不但不能使劳动者得到肯定、满足和发展,反而成为劳动者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根源。因此这种劳动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被迫的,是非人性的。
(2)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产劳动变成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生命本质的对立物,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折磨、摧残自己,生产劳动已经彻底变成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群众的异己力量。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这不仅仅是因为劳动者把自己的智力与体力对象化到产品中去了,而且是因为这些产品在本质上是对劳动者价值的贬损。
②工人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工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是不断丧失自身的过程。工人在劳动活动之外,才能感受到一些愉快。劳动完全成为人们维持自己生命存在而不得不利用的手段。
③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把以群体形式开展生产劳动称为人的“类本质”,认为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生产劳动是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劳动的这种类本质已经丧失,因为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反而成为完全被制约和奴役的对象。
④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因为异化劳动,不仅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被扭曲了,为了生产产品的物的关系,人的情感交流和意愿沟通都被限制和排斥了,而且建立在生产劳动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