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学生对英语心理形容词的二语习得

关键词:心理形容词,二语习得,零位使意,母语迁移,生命度

  摘要

  本学位论文主要调查中国中学生对英语心理形容词的二语习得。本论文中心理形容词指描写人的心理感受并承担句子表语的形容词。英语心理形容词由心理动词派生,有分别在词尾加-ed,-ing两种形式,即 VedAs和VingAs。   把心理形容词习得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在其理论价值,更有其教学意义。首先,近几年来,心理形容词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知识点,而在二语/外语教学中,学生在心理形容词的习得上所犯的错误不仅严重影响到交际,而且在二语习得中很难自动消失。而且,存在于VedAs和VingAs中不规律的投射现象是几乎所有二语/外语学习者需要解决的一个习得性问题。另外,我们认为在VedAs和VingAs中,VingAs里有附着在形容词上的一个隐性的及语音为空值的[使意],而VedAs不具备此特点。分析表明对英语心理形容词的习得可以归纳为对VingAs里这一论元结构变化形态─零位使因的感知或敏感度问题。故虽然VedAs和VingAs两种形式在英语学习中出现较早,但学习者只有在感知到VingAs里包含着的零位使因后,才能成功习得心理形容词。   Zhang(2003)提出并在大学生中验证了“语义突显层级模式理论”,该理论指出英语心理谓词(包括心理形容词)的二语习得是对与句法相关的语义成份[使意]在自然语言中实际表征突显性的反映。本学位论文是在中学生中对语义突显层级模式理论的进一步验证,主要考查语境因素在此习得中的作用及它与初学者身上表现的母语迁移之间的互动作用,并进一步验证依此理论模式为依据的教学对英语心理形容词的习得是否有效果。为此,我们根据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因素及目的语语言表征特点分别提出了三个假设。然后,我们选取了西安市第46中学(普通中学)40名高一学生及原西安市210子校(市重点中学)40名高一学生进行此项实验,结果是一项假设得到验证,另两项假设得到部分验证并同时发现了与主语生命度/有生性(animacy)有关的认知策略是在高一第二学期至高二第一学期开始形成,而且发现教师的指导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形成非常重要。而有生性策略是语义突显层级模式理论所预见的,因此,不但为语义突显层级模式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而且充分证明了该理论应该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