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简述新皮亚杰主义的发展。
【答案】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宄,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有三个,这三个均可成为新皮亚杰主义。
(1)对皮亚杰的研宄方法和研宄结果进行修订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两种质疑,主要表现在:
①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宄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而是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
②提出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威廉•佩里等人,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三种水平:二元论水平;相对论水平;约定性水平。里格明确地提出辩证运算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此阶段正是成人思维发展的特征。
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表示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却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
(2)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有两种态度:
,即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①“非发展理论”
贮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
,即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宄儿童智力的发展。 ②“发展论”
近年来,皮亚杰理论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3)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宄的方向,扩大了研宄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份。但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①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与皮亚杰相比,他们更多地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学的观点来阐释个体智力的社会发展。
②不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宄的科学价值,更重视应用的研宄。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宄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宄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③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研宄。除了认知,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
④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⑤注意采用现代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脑等)来对皮亚杰研宄中未包括的方向进行新的探索。
2. 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答案】(1)小学生的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
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他们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从人类极为丰富的知识宝藏中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到教师的教授活动的制约。
③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其次是情感因素等。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它们共同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⑤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2)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原因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之所以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
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儿童不但心理活动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各种心理过程也起了变化。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③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种良好的品德。
3.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其社会性认知水平如何?
【答案】(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特点: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
(2)所谓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儿童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随年龄増长而不断发展的,儿童对社会的认识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如下几个趋势:
①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
②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
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④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
⑤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⑥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4.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
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
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为它基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所以,对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最大。一般成功经验会増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②替代性经验。人类许多的效能期望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能否成功获得这种经验,一个关键因素是观察者能否与榜样一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