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临终心理有哪几个阶段?
【答案】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1)怀疑和否定期。“我不会死的! ”正是此时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和怀疑,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其对死亡的忧郁感。
(2)忿恨期。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烦躁不安、无端生气、攻击和敌意是此期突出的行为表现。此时,应耐心帮助病人,疏导其情绪。
(3)自责期。随着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承认,病人情绪反复,喜怒无常。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希望看到子女完婚、孙子出世等。
(4)抑郁期。病人的感觉和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慰病人,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发作。
(5)绝望期。病人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些快感。多数人不愿死在异乡或医院里,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
2. 什么是老龄与老化? 简述老化理论、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及其对我们的启迪。
【答案】(1)二者的定义
①老龄指进入老年期的年龄。但历龄(历法年龄)或时序年龄,即按出生年月计算的年龄,是各学科一致通用的。发展心理学所说的心理随年龄的増长而变化,这里的年龄指历龄。
②老化,是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2)有关老化原因的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①损耗理论,认为人体及其他所有的生物活体同无生命的物质一样,会因长时间的磨损而逐渐消耗、衰老。
②遗传程序理论,认为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有规律的退化,各类生物寿命的长短是由遗传程序决定的。
③生命过程变异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生命过程中发生的某些变化引起的。这类理论主要有
差错灾难说、免疫能力下降说、内分泌衰退说、体细胞突变说和代谢残渣积蓄说等。
(3)两种老年心理发展观
;成①传统的观点认为:人自出生到机体成熟直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
年以后,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然后便开始衰退,年龄越老,心理活动的衰退越明显,这种变化只能称做“老化”而不能叫做“发展”。
②心理发展观为毕生发展观。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现的新的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以德国的巴尔特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组成的。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
(4)两种发展观的启迪
①传统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衰退,就个体心理变化的总的趋势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把人主要看做生物有机体,过于看重生物机体的变化和年龄对心理变化的影响,把心理发展看做单向的、不可逆转的,以个体生物机体的成熟期作为心理发展或衰退的临界点,从而否定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②毕生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强调人到成年期以后,心理仍然继续发展,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应当指出,这种理论在强调心理发展贯穿于个体整个一生的同时,对人到成年期尤其是成年晚期,其心理变化的总趋势是衰退或下降的这一事实,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3. 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案】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其主要特征有:
(1)热情、容易激动
青少年办事积极、富于热情,伤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但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青年的情绪、情感容易过于激动。
(2)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
青少年的几种基本情绪如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的起因以及表现特点与儿童期不同,表明其情绪情感已经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由于智力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増长,青少年慢慢地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
(3)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
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情感持续的时间延长,情感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转换,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的情感类型正从外倾型向内隐型过渡,他们能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
4. 胎教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试通过查阅资料或访谈,列出胎教音乐的适宜曲目及使用方法。
【答案】(1)胎教作为胎儿期心理卫生的基本形式,其作用机理是:
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休息的条件下,从胎龄满6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的刺激,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细胞间传递,这些通路途径上的细胞得以伸展出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们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触联系。
(2)胎教音乐的适宜曲目及使用方法
音乐胎教是各种胎教方法中的首选措施。音乐胎教是通过音乐对母体内胎儿施教。通过对胎儿不断地传输优良乐性声波,促使其脑神经元的轴突、树突及突触的发育,为优化后天的智力及发展音乐天赋奠定基础。从心理学理论看,音乐能够激起人们无意识超境界的幻觉,使孕妇产生恬静的美感和愉悦的情绪,产生良好心境,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胎儿,改善胎儿大脑功能水平。以下是适宜于音乐胎教的一些乐曲:
; ①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
②德沃夏克的e 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 ③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
; ④格里格的《培尔. 金特》组曲中《在山魔王的宫殿里》
; ⑤罗伯特•舒曼的《梦幻曲》
; ⑥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⑦贝多芬的F 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 ⑧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 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⑩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
;慵懒上述曲目怀孕妈妈们在一天当中的每个时刻都可以听。烦躁的时候适宜听《自新大陆》
;悲伤的时候适宜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发脾气的时候适宜听《田的时候适宜听《杜鹃圆舞曲》
;睡醒的时候适宜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激情澎湃的时候适宜听《拉德斯基进行曲》;跟小园》
;运动的时候适宜听《拉德斯基进行曲》;春天来临的时候适宜宝宝讲话的时候适宜听《摇篮曲》
听《春》。
5. 简述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答案】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过程如下
(1)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或态度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菲利普. 艾里斯根据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有关文献的研究,概括出西方社会人们对死亡态度的三个阶段的三种主要的历史性观点: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共存或统一的关系; ①中世纪初期(5〜12世纪)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渐渐分离的过程; 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12〜19世纪)
③当代(20世纪). 把生者与死者分离开。
(2)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