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章士钊
【答案】章士钊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1903年4月加入爱国学社,不久为《苏报》撰写了《释仇满》等文章,文法谨严,论理充足,受到主编陈范赏识,年仅22岁即被任命为《苏报》主笔。在他的主持下,《苏报》明确提出了“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1903年“苏报案”后两个月,章士钊与陈独秀、苏曼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继续进行反对清政府封建专制的宣传。1914年,在日本创办了《甲寅》杂志。
2. 《前锋》月刊
【答案】《前锋》月刊是中共中央创办的机关刊物,1923年7月由中共中央创刊于上海,瞿秋白主编。为避免当局的注意,假托在广州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如它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它重视调查研究材料,采用了许多统计数字,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但是,它对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宣传不力,甚至有错误的观点。
3. 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
【答案】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是指以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中国近代报刊格局,最早是外报形成的。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就有大量自撰的言论,也有文艺作品和消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次登载行情物价表,并在新闻后加编者按。《遐迩贯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1876年《申报》第一个刊登新闻画。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中国近代第一份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要素俱全的日报是《申报》。
4. 《开刺报》
【答案】《开刺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1857年10月1日创刊。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858年,因该报所刊评论攻击怡和洋行,赖登被香港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其主编一职改由莫罗继任。莫罗的粤语音译为“开刺”,因而当时港人把这份英文日报称为《开刺报》,一直出版到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
5. 《民意报》
【答案】在天津,革命派相继创办的报刊有《忠言报》、《北方日报》、中《民意报》影响最大。该报直接由京津同盟会副会长李石曾主持,会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天津最有影响的革命派报纸。《克服学报》、《民国报》、《民意报》等,其以“鼓吹中央革命”为宗旨,成为京津同盟
6. 张季莺
【答案】张季莺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政论家。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仟((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张季莺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被捕。出狱后,他回上海《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又任《民信日报》总编辑,积极进行反袁宣传。1916至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张季莺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
二、简答题
7. 简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及国统区新闻事业膨胀的表现。
【答案】(1)国统区新闻事业在数量上膨胀起来。
①原有新闻媒介向“收复区”搬迁。
日本政府一宣布投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即开始筹划将国民党新闻机构向“收复区”转移。“收复区”各地国民党的军政机关、特务组织、御用报人,也纷纷出版了许多地方报纸。
②接管敌伪新闻媒介。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信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传部会同当地政府接收管理。”于是,原日伪新闻事业一转眼就并入了国民党反动新闻事业之中,许多日伪报纸改头换面成了国民党的机关报。
③改组和接管民营报纸。
(2)国民党新闻事业正式走上企业化发展道路,并出现报业集团。
南京中央日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党报企业化经营管理筹备过程的完成,自此,国民党各大型党报都组建了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企业制度管理报纸,形成一个个报业集团。
8.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怎样办起来的? 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郭士立曾在中国沿海地区游历,随着对中国的熟悉,他对中
国视西方人为“蛮夷”的观念极为反感,于是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期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宗旨和特点
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该刊的特点有:
①在内容上,该刊虽然仍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己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己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1834年1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这是我国近代报纸上最早有关新闻学的专文。
②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③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④在宣传策略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封面上也印有中国传统格言,多录自四书。左下角注有“爱汉者纂”四字。
9.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即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与充实,并充分利用被没收的反动新闻机构的机器、设备等资财,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I}网,即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人民广播电台网。
(1)公营报刊网
①最先建成的是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日出对开6版(有时8版),1951年起改出对开4版,很快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报,并向国外发行。该报发行量在1949年为9万多份,1950年增加到17万份,1955年增至71万份。
②除党的机关报外,建国初期的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以及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刊,如《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工人日报》于1949年7月15日在北京创刊,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以全国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初为4开4版,后改为对开4版。《光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