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京话日报》

【答案】《京话日报》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为彭翼仲。该报政治上倾向于保皇立宪,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日的是“开民智”和“争回中国人说话的权利”。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彭翼仲被处流放新疆10年。1913年彭翼仲从新疆回京后,复刊《京话日报》,但不久又因触怒袁世凯再度被封。袁世凯死后,再度复刊,一直办到1922年。

2. 《申报》

【答案】《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因而十分注重办报质量。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了《上海新报》。

《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九一八’,、“一·二八”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3. 刘少少

【答案】刘少少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与黄远生、徐彬彬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刘少少青年时代就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杨度创办《中国新报》。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武昌起义后,刘少少一度回湖南,任《湖南新报》和《公言》杂志编辑。北京《亚细亚日报》初创时,他一度应聘为主笔,但1915年上海《亚细亚日报》聘他为

主笔则被他拒绝,因而遭通缉。1918年后,刘少少受聘为北大讲师,研究老庄哲学。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无大作为,然其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为一部分旧知识分子所欣赏,有报界“怪杰”之称。

4. “竖三民”

【答案】“竖三民”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1909年,于右仟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引起日本政府盛怒,出版一个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5. 《红旗》周刊

【答案】《红旗》周刊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于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办,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红旗》从第40期起,被指定为“全国政治机关报’,,既指导实际斗争,又述评政治形势,而且面向全国。1930年与《上海报》合并,改出《红旗口报》。

6. 知识沟

[分析]基本传播理论知识点的考察。主要答题要点包括:时间、任务、理论基本内容、影响等。题目难度较为简单,注意回答全面。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二、简答题

7. 简述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答案】(1)随时处于角色之中。邵飘萍是一个时刻都处于角色之中的记者,“新闻鼻”、“新闻脑”时刻都在紧张工作。他总是善于随时利用自己生活中日常接触到的人和事,发现新闻,抓住线索,采访到独家新闻。

(2)广泛交游,不惜小费。邵飘萍风流惆倪,善言辞,重交情,讲排场,在广泛交际中完成采访任务。

(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4)掌握心理,把握战机。邵飘萍善于将心理学运用于采访活动之中,掌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把握采访时机,使别人看来不可想象的采访活动获得成功。

8.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 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答案】宋代“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

(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的特点

①宋代“邸报”己经不像唐代进奏院状那样,只是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宋代“邸报”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它的读者已经不像唐代的进奏院状那样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③宋代“邸报”己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刊期的每一次调整,都基本上做到按期连续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2)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的地位

①进奏官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抄录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②进奏官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编辑职能。在宋朝实行统一管理以后,“邸报”的发报工作仍由各州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负责,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进奏官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传报的环节上,经审定允许传报的稿件,到了进奏官手里,还会作一些筛选和删节。

9. 简述20世纪20年代我国境内的广播电台开办情况。

【答案】(1)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一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为1小时,内容以音乐节目为主,也有新闻,包括本埠新闻、路透社电稿、市场与汇兑信息、《大陆报》刊载的消息等。1月25日,该台广播了孙中山《和平统一宣言》和他祝贺中国引进广播的消息。但是,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因而被取缔,当年4月间停止播音。同年5月底,美商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但因经费拮据很快停办。

(2)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又在上海法租界办起一座广播电台,呼号KRC ,发射功率100瓦,这座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发音室报告新闻。开洛公司广播电台设的广播节目有汇兑、市价、钱庄兑现价格、新闻、音乐、名人演讲等。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