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框架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新闻框架”Cnewsframe )的学术概念。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

2. 中俄通讯社

【答案】中俄通讯社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 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中俄社成为它领导的机构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华俄社的名义发稿,到1925年停止工作。

3. 复合型传媒人才

【答案】复合型传媒人才,是指不仅在新闻专业技能方面‘专多能,有丰富的经验,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传输技能; 在知识结构上不仅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融会,而且还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4. 《新生》周刊

【答案】《新生》周刊于1934年2月10日在上海创刊,邹韬奋的好朋友杜重远任主编。该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生活》周刊的继续,只是《小言论》专栏改名为《老实话》。发行量达10万份。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易水的杂文《闲话皇帝》,说到日本天皇是个生物学家,做皇帝是为了统治需要,否则他在生物上会有更多的成就。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借口此文“侮辱天

皇,妨害邦交”,要求国民党政府查处。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又两个月。这就是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新生事件”。

5. 史量才

【答案】史量才是旧中国报业家,上海《申报》的总经理。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3年接办《申报》,1929年购进《新闻报》大部股权,意图组织报业托拉斯,受到挫折。九一八事变后,政治态度趋向进步,积极支持抗日运动。他举办申新通讯社,申报补习学校,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流通图书馆,出版《申报年鉴》,《申报月刊》、精制全国地图等,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引起国民党最高当局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被蒋介石派遣的特务暗杀与沪杭公路上。

6. 双办方针

【答案】“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夕、“群众办报”的方针。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简答题

7. 简述延安新闻理论改革的理论收获。

【答案】延安新闻改革时期,党中央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以及《群众》周刊、《解放》周刊,各根据地地力一党委机关报的新闻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

(1)阐明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1934年9月1日,《解放口报》发表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文章首先指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系统地阐述党报的性质和任务。无产阶级报刊不仅要坚持阶级性,而且要树立党性原则,党报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要宣传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理论正式形成,并付诸办报实践。首先从理论和认识上加深了对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 其次从组织上落实全党办报的思想,中央书记处指示各级党委加强对报纸的领导,这是党报体制的重大改革,再次把选拔、组织和培养通讯员作为报社的基本任务之一,群体性的黑板报运动和读报运动也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

(4)党报的三大作风基本树立。无产阶级办报活动在反对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斗争中,也逐渐形成了党报的三大作风的理论:①报纸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即要充分反映实际、又要用马列主义正确指导实际,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作风; ②报纸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即坚持群众路线的办报方针,使办报成为群众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由人民大众大家来办; ③报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即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实是求事,诚恳坦白,与人为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5)树立了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反对党八股。

(6)加强思想建设,建立无产阶级的新闻队伍。延安整风运动,在新闻方面集中解决了两个观点:其一,确立“人民公仆”思想,反对“无冕之王”的观点; 其二,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

8. 简述学生报刊的涌现

【答案】(1)五四运动前后,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巨大影响下,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纷纷出现。其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学生报刊。学生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2)《湘江评论》是一张小型周报,系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1919年创刊于长沙,毛泽东负责筹办并担任主编。《湘江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模仿《每周评论》,全用白话文。以评论为主,大部分文章出自主编毛泽东之手。

(3)《湘江评论》以宣传新思潮为旨。该刊热情奔放地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深远影响,说明中国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发生的,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湘江评论》还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鼓动。

(4)1919年7月21日,由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天津创刊。周恩来为该报撰写了许多重要评论。他在创刊号指出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也要在斗争中改造自己的思想,革除思想上一切旧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影响。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与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南北呼应,并肩战斗,成为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9. 简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作用。

【答案】维新派报刊活动家们的办报活动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已经积累了许多办报经验。他们对报刊业务进行了很多改进和创新,逐渐摆脱了外报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报刊的本土特色。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充分运用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维新派报刊的突出特点。维新派人士对维新变法主张的阐述与宣传、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与抨击,主要是通过政论的方式展开的。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多是报刊的创办者,同时又是政论的撰写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维新派人士撰写的政论,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传统制义文章的束缚,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一一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