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0社会保障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险费率与工资替代率

【答案】(1)社会保险费率与工资替代率的解释

社会保险费率是社会保险单位在一定时期计算和收取保险费的比率。它通常用百分数(%)或千分数‰来表示。社会保险费率通常分为综合保险费率和分类保险费率。

工资替代率,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某一时期某一群体(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养老金收入替代原来工资收入的比例,通常用同一时期退体人员平均养老金与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的白分比表不。从狭义上说,其指退休者原来的工资收入,改由养老金替代,养老金收入替代原来工资收入的比例。

2. 社会服务保障

【答案】社会服务保障是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家庭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针对普通居民的服务,也有针对各类群体的专门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看,既有在社区中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各种“院舍”中对某些特殊困难者的集中服务。当代各国的福利性服务政策行动,主要是基于商业化服务的不足和家庭自我服务功能的下降而设立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福利性、个体性、救助性。主要包括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服务; 满足社会成员共同生活需要的社会服务; 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服务。

3. 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其要点如下: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4.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答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指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八七”的含义是: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从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决。以该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该计划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5. 缴费确定模式

【答案】缴费确定模式是结合未来的养老负担、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货膨胀率、企业的合理负担、现行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水平等因素,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的缴费比例或标准,再根据这个缴费标准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完全或部分地存人劳动者的个人账户,在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后,以其个人账户中的金额作为养老保险金或养老保险金的一部分。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收定支”,维持的是长期内的纵向平衡。这种模式通常和完全积累或部分积累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6. 补充健康保险

【答案】补充健康保险是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除了参加法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通过保险的方式对被保险人因遭受疾病或意外伤害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或收入损失提供额外经济补偿的保险保障,一般有商业健康保险、企业自我保险、健康维持组织、优先服务提供组织、定点服务计划等多项计划形式。

7. 再分配

【答案】国民收入的冉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部门、国家经济建设、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需要而进行的,国家财政、税收、信贷、利息、保险费、价格等经济杠杆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工具。再分配是政府对市场产生不良后果的矫正,在于弥补市场失效,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合理化,缩小初次分配按照效率原则形成的差距。再分配是以国家强制力和公共权力为基础的,其运行效果的优劣受制于政府可动用的经济资源和强制力的大小。

8. 农村扶贫

【答案】农村扶贫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①广义的农村扶贫是指一切以使农村中的贫困户摆脱贫困为目的的社会救助项目,开发式扶贫两种。

②狭义的农村扶贫仅指开发式扶贫,即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通过生产经营劳动而摆脱贫困的社会救助项目。基本上包括救济式扶贫和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质。

二、简答题

9. 社会保障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

【答案】总的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是既增加又抑制的作用。

具体来看:

(1)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者被排挤出就业范围之外的情况

费用分担原则要求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企业会通过降低工资的方式将社会保险费转嫁给劳动者本人,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刚性的条件下,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者被排挤出就业范围之外。

(2)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情况

社会保障通过对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使其保持其一定的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从而又有扩大劳动力需求的一面。

10.简述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答案】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这是因为它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即人口中最多、最重要的部分。它所承担的风险也最多,包括劳动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发生的使他们失去工资收入的生、老、病、伤、残、失业等所有风险。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有:

(1)强制性社会保险通过国家立法推行,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加。

(2)互济性

参加社会保险者定期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当其中有人遭遇风险而受到经济损失时,可以按规定领到一定数量的保险金,实行风险分担、互助共济。

(3)储备性

参加社会保险者按规定缴纳费用作为基金,储存待用。就个人而言,从参加社会保险开始便按规定长期缴费,等于为自己储蓄了一笔费用,供遭遇风险时使用,以渡过难关; 就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储备基金。

(4)补偿性

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限于收入损失的补偿,即劳动者在劳动中断、收入中断时才有权得到给付。但社会保险的给付并不与工资相等,从社会保险那里得到的收入损失补偿,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只能是一定程度的补偿,即是用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一种缴费制的社会保障,它实行权利与义务相关的原则,必须尽到缴纳保险费的义务,才有享受收入补偿的权利。造成劳动者失去工资收入的风险有多种,因而收入补偿也有多种,构成多个社会保险项目。

11.简述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线索、背景、事件)。

【答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它由非正式制度安排发展到正式制度安排,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促进社会公平以及为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服务,从一种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等交互作用并相互协调的混合型政策,其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文明的标志。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我们可以将社会保障的整个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慈善事业阶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