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明代中后期北方王门思想析论

关键词:明代中后期;北方王门;阳明心学;思想

  摘要


北方王门长期不被后人重视,但他们努力使阳明心学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散播,培养出大批优秀弟子,曾产生过较大影响。其学术思想与南方主流王学呼应,又具备地方特色;他们重视践行,为王学在后期挽回一定声誉,乃至被誉为“王学正传”。对这一地域性学派作出全面性、整体性的理论探讨,是王学史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理应得到更多关注。本文以北方王门学者的思想学说为主要研究内容,严格以其传世文献为依据,对不同阶段和地区师承各异的思想流派加以梳理,分析、探讨学者们的核心观点和理论体系,并从整体角度予以综合考量,力图探索其间内在的发展延续脉络和理路,同时注重时代背景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在绪论中,首先阐述本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案,以及本文在学派判定等问题方面的相关说明。另一方面,分析王阳明及其弟子们所处的历史背景,这包括:明代政治环境、走向;阳明学者们继承的儒家政治追求之延续历程和现实遭遇;经济和社会概况。此外,对王学产生过程、阳明本人思想要旨及其后学分化作简要分析,进而梳理北方王门基本情况、主要分支、传人及研究重心所在。

第一章分析早期北方王门的主要代表穆孔晖,他实为王门中的“程朱派”。其解经坚守程朱学理路,重视亲身研求,阳明学对其影响则基本只体现于会通佛学这一点。本文从其学说体系和体现他最终定论的《大学千虑》之解经特点两方面展开分析。穆氏学体现出初期北方王门学者思想复杂多变的特点,他们对师说并不全盘接受,乃至有的在义理上脱离出王学。虽未彻底完成思想转型,但他们使程朱学一统的坚冰开始破裂,为后来者发出了先声。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探讨北方王学的两大主要分支学者们的思想概况,以这些鼎盛时期的第二代、第三代弟子们为分析对象。

其中,第二章以山东张后觉和弟子赵维新为中心。张后觉与泰州学派和龙溪学关系密切,开创出“现成派”一脉。他炼化“良知”为“良”字,倡导默识心体的“体良说”。赵维新在新形势下发展其师之学,批评佛道以摆脱禅风之嫌。他对“天知天能”等的强调,论工夫取“随时涵养默识”以使“真体应事”等路径,与师说一脉相承。

第三章则考察河南尤时熙和弟子孟化鲤。他们源出于江右王门,形成与“现成派”相对的“工夫派”。尤时熙主张“本体只可就发用处见”,察识已发端倪,倡导“即心所安”“去弊改过”等。弟子孟化鲤深化了师门理路,不仅救正王学流弊,也使师说更简明、合理。其工夫论也更细密、圆融,并一一付诸践行,积极倡导“纪过簿”、推动会讲等。

第四章分析晚明北方王学终结阶段的“会通派”学者鹿善继。鹿氏自读《传习录》而有得于阳明学,以此为根基完成儒学内部的大会通。他对《四书》的心学化诠释成果,代表北方王学对宋明理学史上这一最重要经典结集的重新诠释得以完成。他对前期北方王门学者所主张的论学宗旨也加以提倡,其思想不涉虚无玄远,重视下学工夫。他的“会通”取向与社会和时代危机密切相关,象征自明代中期以来北方王学家们为挽救危机和“救弊”而采取的各种趋向的最终汇流。但随着鹿氏本人抗清殉节,北方王学也终于在入清后逐渐退出历史。

在最后的结语部分, 以整体视角对分散于各章的北方王门思想加以整合,进一步梳理其思想脉络,总结其发展延续的历程、成就和特点,比较不同流派分支的得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