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大学社会政策(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安全阀制度
【答案】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这种现象,实际上这是一种社会安全的机制。科塞主张社会应将这种机制制度化,并成为安全阀制度。准确地说,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科塞认为,敌对情绪有二种表达方式,即直接指向对立面、指向替代目标与没有对象的情绪发泄,其中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就是“社会安全阀”制度,它就像不断推泄过量蒸汽的安全阀,使社会中的敌对情绪不断排解,而维护整个社会结构。尽管如此,科塞并不认为社会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因为它虽然可以发泄情绪、转移目标,但也只是暂时缓解而无法真正解决矛盾,并且还将因为阻塞发泄而使紧张聚集,可能形成毁灭性爆发的潜在隐患。
2.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3.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4.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
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5. 社会变迁
【答案】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6. 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的特征包括:
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
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
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
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答案】(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其内部有确定的结构、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一向。
(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
①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从而导致非正式关系的产生;
②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3)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①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
a. 对工人来说,主要有: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 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 充分表露情绪反应; 提供独立的机会。
b. 对管理工作本身而言,主要有:有助于完成下作任务; 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提高工作满意感。
②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 遵从行为问题:谣言问题。
8. 社会分层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所谓划分社会层次结构所必须依据的三个标准,即财富一一经济标准; 威望一一社会标准; 权力一一政治标准。
(1)经济标准即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能力,即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能力,其中包括使自己受到良好教育以获得较好经济地位的能力。实际上,这是把收入作为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
(2)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所谓社会身份群体,就是由那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3)政治标准就是指权力。韦伯认为,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在韦伯看来,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财产的所有关系,而且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
9. 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与机制分析有何不同?
【答案】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与机制分析的对比如下:
(1)功能分析具体的功能分析要点是:
①区分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客观后果,将分析重点放在客观后果上。社会制度并不都是因为有用的结果而存在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从社会制度的历史渊源来推论社会制度在当今所起到的社会作用,而是应该对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进行全面、具体的考察。
②辨识社会制度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制度功能从动机与后果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显功能与潜功能; 从社会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下又可以区分为正功能与反功能。我们下面对其分别进行简述。
a. 社会制度显功能。它是制度行动者所设计或能够预料到的制度后果;
b. 社会制度潜功能。它是制度行动者未曾预料到的制度后果;
c. 社会制度正功能。它是能够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整合的制度后果;
d. 社会制度反功能。它是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应该注意的是,反功能并不都是对社会起消极破坏作用的制度后果,有些社会制度的反功能具有促进制度变迁的积极意义。
显功能一潜功能以及正功能一反功能的交叉分类就构成了功能分析的四个基本取向,对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可以在这四个取向上进行具体分析(见图)。在这些取向中,要充分重视潜一反功能,从中往往可以发现社会问题和制度变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