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理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解释性报道

【答案】解释性报道是指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它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解释性报道适用的题材主要包括:①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 ②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 ③重要的科技成果; ④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2. 《阿尔及尔宣言》

【答案】《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3. 信度、效度

【答案】信度是指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变量。换言之,信度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 符号

【答案】符号是指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粗略地看,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5. 译码

【答案】译码是指利用译码表把文字译成一组组数码,或用译码表将代表某一项信息的一系列信号译成文字的过程,是编码的逆过程,同时去掉比特流在传播过程中混入的噪声。在传播学里,译码是指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6. “两级传播”模式

【答案】“两级传播”模式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传播阶段,信息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等大众媒介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群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一一意见领袖一一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模式。

7. 移动媒体

【答案】移动媒体是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移动媒体大致可分为掌上媒体和交通媒体两种。掌上媒体包括手机、psp , mp3, mp5等设备,交通媒体主要包括车载电视、地铁电视、电梯电视等。

8. 行为主义

【答案】行为主义是指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因为人的思想处在“黑箱”里面,看不见摸不着,而人的行为确是实际可见的。所以行为主义只看“怎么做”,而不管“怎么想”或“怎么说”。这种取向尽管有其偏颇之处,但也确实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二、简答题

9. 形成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形成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因素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受体,传播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因此,人的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有四类人分布在传播渠道的各个关口制约着效果的形成。 ①传播者。其个人地位的高低、资历的深浅、知识的多少以及他个人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心理素质、工作效率等因素,都与传播效果的发生和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守门人。这些人以什么样的观念、价值、标准和习惯对大量的待传信息进行筛选、取舍、突出、淡化、修改、拼组,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

③中介者。这类人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人,拉扎斯菲尔德称之为竞选信息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格林伯格说它是新闻传播中位于全体受众之前的“主要受众”和“次要受众”。若干研究都证明中介者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④受传者。受传者的预存立场、个人经历、智能结构、接受心理、兴趣爱好、性别年龄、个性特点、人格变数等因素通常是因人而异的,因而传播效果的形成也是各不相同的。

(2)讯息因素

讯息内容真实与否、新鲜与否? 适用性和可试性如何? 情节性和紧张性怎样? 讯息安排是两面都说还是一面之词、是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智、是客观报道还是空洞议论、是清楚还是含糊、是疏密有致还是结构混乱、是精』自设计还是信口开河等,这些都会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

(3)媒介因素

在大众传播中,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而在形成传播效果时也会有所不同; 有的容易形成知识传播效果,有的容易形成新闻传播效果,有的容易形成艺术传播效果。在组织传播中,通告和通知、讲演和讲话、公文和通函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不会一样,因为它们具有微妙的媒介变数关系。人际传播也是一样,写信、打电话与当面交谈,哪个传播效果更好一些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传播媒介的权威性和恒久性些也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环境因素不论是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还是地点适中、空气清新、布置整洁的物理环境,也不论是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还是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都是贯穿于传播活动始终的情况和条件,都会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10.普通传播者与职业传播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传播者可以分为普通传播者和职业传播者,二者的区别在于:

(1)普通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他们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想传即传,想止即止,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

(2)职业传播者专司传播,并以此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通常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有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规范。(3)社会愈是进步文明,公众对传播者职业角色的期望往往也愈高、愈严格。在这种情况下,角色扮演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职业传播者。

11.简述传播学的二大来源

【答案】(1)行为科学

①迄今为止,人类的所有知识大致分属于三个门类,一是关乎精神价值的人文科学; 二是涉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 三是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

②孔德是公认的社会学之父。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引入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领域,力图将这方面的研究置于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创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③这种遵循自然科学规范的研究,在兴起于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也称行为科学里得到进一步发挥,而行为科学的基本思想则一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④行为主义,是指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因为人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而人的行为却是实际可见的。

(2)信息科学

传播学的第二大来源是俗称的“三论”一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①信息论

a.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实验室一位电信工程师香农,旧译申农。

b.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上发表一篇重要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他的信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