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832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炎培

【答案】黄炎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1965年12月21日逝世于北京。

2. 国粹派

,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答案】国粹派是清末革命派中的一个派别。国粹派所说的“国粹”

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邓实、刘师培、黄节、黄侃、马叙伦。发行刊物有:《国粹学报》、《政艺通报》。基本主张是:①借助国粹宣传

,批判“君学”,反对帝制; ③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排满革命、救亡图存; ②颂扬“国学”

,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立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 ④提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观”

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

3. 中统

【答案】中统是国民党。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

4.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5. “三反”、“五反”运动

【答案】“三反”、“五反”运动是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群众运动。在朝鲜战局稳定、土改和镇压反革命取得重大胜利之后,1951年冬,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三反”运动进入高潮后,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部署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

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胜利结束。

6. “三通四流”

【答案】“三通四流”是指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以及学术、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我们

”“三通”、“四流”使两岸关系从封闭、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通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隔绝、

对峙走向开放、接触、合作互利,有利于两岸人民相互了解、降低敌意、消除隔阂、増进共识。两岸的交往也对双方经济的交融有促进作用。同时,两岸交往还促进了岛内统一力量的发展,抑制了“独”势力的发展。

7. 两广事变

【答案】两广事变是指广东军阀陈济棠与桂系联合举兵反蒋事件。因发生于1936年6月1日,亦称“六一事变”或“六一运动”。两广地方实力派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1936年5月,被两广实力派奉为反蒋旗帜的胡汉民去世,蒋介石准备解决两广地方势力。蒋调集数十万大军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面包围广西。广西也动员、征集10万军队把守边关,准备迎战。在全国上下反对内战和中间人士调停下,双方妥协,避免了战争。两广事变有抗日一面,也有地方势力自保的一面。事变和平处理结束了两广与南京蒋氏政权对峙的状态。

8. 好人政府

【答案】好人政府是20世纪20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1922年5月,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汤尔和、罗文干、梁漱溟、丁文江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9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

,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但这个政府不为曹锟所容,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好人”

台了。

9. 四行二局

【答案】四行二局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是国家资本金融体系的核心,是控制和支配全国货币金融的总枢纽。“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二局”是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建立和掌握了“四行二局”以后,又运用各种办法,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商业银行和钱庄。

10.曹锟贿选

【答案】曹锟贿选是指1923年曹锟以巨额贿赂国会议员的历史事件。曹锟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随军去朝鲜,战后投靠袁世凯。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与吴

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逼总统徐世昌下台,抬黎元洪继任总统。1923年黎元洪下台后,曹锟急于当总统,但当时议员大部分离京南下,总统“选举”无法进行。曹锟派人设立俱乐部,以40万元收买国会议长,并以五千到一万元不等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调动军警包围会场,迫使议员选举他为大总统。曹锟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同时公布仓促炮制的《中华民国宪法》。直系独霸北京

,那届国会被称政权,民主丧失殆尽。曹锟贿选遭到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时人称之“贿选总统”

,议员被称为“猪仔议员”为“猪仔国会”。

二、论述题

11.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哪些新进展?

【答案】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包括以下几点:

(1)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基本目标。

(2)与大国关系中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有了很大发展。 (3)重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关系,顺利解决边界遗留问题,并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4)90年代,中国领导人多次访问东盟各国,与这些国家建立全面对话、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对维护中国主权,保持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增进了彼此互信有重要的意义。

(5)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进一步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上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为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答案】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以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砒柱作用。

(1)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口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口的旗帜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与日本共产党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提出了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并且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反蒋抗战、逼蒋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