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工业七十条
,是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党【答案】工业七十条,又名《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
中央起草的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的草案。该条例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针对当时工业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相应的规定。该条例主要内容如下:①规定国家与企业之间实行“五定”、“五保”;②限制企业党组织对生产行政工作的干预过多,禁止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引申到车间、工段和科室;③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④每个企业必须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⑤明确规定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⑥强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⑦规定企业的主要管理权力集中在厂部;⑧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
2. 梁方仲
【答案】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3. 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4. 古田会议
【答案】即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因会议地点在福建上杭县古田
,而名。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这个《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方法。主要表现有: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纠正方法主要是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同时严格组织纪律。古田会议的《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这一会议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重要会议。
5. 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我国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根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共中央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7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④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6. 一·二八事变
【答案】一·二八事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支援和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掩护其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丑剧,在上海挑衅引发的冲突。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932年1月28日夜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通过一·二八事变,日本达到了拼凑伪满洲国和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的双重目的。
7. “一化三改”
【答案】“一化三改”是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简称。“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因此,也称“一体两翼”。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8. 《论持久战》
【答案】《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讲演,它指出交战的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此四点决定了
,鼓舞群众的抗战情绪,向全国人民指明战争的持久性。为抵制“再战必亡”论,纠正“速胜论”
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的发表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也是重要的哲学著作。
9. 五院制
【答案】五院制是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10月以后实施的组织形式。《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五院同为治权机关,互不统属,互相独立。五院正、副院长由国民政府主席于国民政府委员中提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向国民政府主席负责。
10.编遣会议
【答案】编遣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以战争结束,
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于经济建设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编遣军队会议,实际上是其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玛、阎、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增加到65个师,这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论述题
11.试评述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
,把土地分【答案】(1)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土地法》。宣称土地“属于国民全体”
为“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两类,以维护国民党政权掠夺“公有土地”和地主阶级占有“私有土地”的利益。
(2)1932年10月颁布《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代表地主阶级向农民反攻倒算,在被其占领的苏区恢复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提出“土地村公有”办法,(3)1935年9月山西军阀阎锡山提出《土地公有案办法大纲》
《中国农村》、《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揭露了其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本质,最终未能实施,山西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如故。
(4)第三党领导人邓演达提出用“和平收买”的办法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在纲领文件《政治主张》中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因其始终未取得政权成为泡影。
(5)北大教授高一涵、经济学家吴景超、马寅初等代表主张通过“和平收买”的途径来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案。他们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当权的国民党身上,结果是一场空。
,校长校董多由当地豪绅担任,通过“乡农学(6)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建立“乡农学校”
,实际上是建立地主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建校”把学校与政权机构合一。建立“乡村自卫组织”
,进行农业技术改良。避开土地所有制而来研究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最终还是无法实立“合作社”
现的。
,(7)晏阳初的“县政建设”。主张用教育手段来改革社会,“复兴农村”“复兴中国”。回避
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大力宣扬扫盲、卫生、改进农作物品种、改良栽培方法和改良家畜,试验新法制造火腿及熏肉等。
12.战略决战的过程和意义。
【答案】(1)战略决战的过程
①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继续发动攻势,在各个战场上进一步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和战争形势。在中原、陕北、华北、东北等地都取得了巨大突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日益扩大并相继连成一片。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②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及同时期其他战场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军。
③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其他部队,在邓小平、刘伯承等人的带领下,发动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歼灭了敌军大部分兵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