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指物与名实——论公孙龙的语言学思想

关键词:公孙龙,指物,名实,语言学

  摘要


先秦学者讨论名实问题,主要是为了归正名实散乱引起的政治社会生活问题和理论问题,公孙龙也不例外。在这些讨论中大多散见着一些对语言问题的讨论,而《公孙龙子》中对语言学思想的讨论却呈现出了难得的系统性、纯粹性和超前性。本文在对先秦语言学思想进行概论的基础上,着重对公孙龙的语言学思想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公孙龙的语言学思想,一个是指物为实,一个是名实相符。
第一个方面,本文认为公孙龙已经区分了物与实,明确了物、实、名三者的关系。物存在于人的外部世界之中,实存在于人的内部世界之中,物经过人的感知才能形成实,这个过程便是指物为实。名是称谓实的,名只能和实发生关系,而不和物发生关系,所以指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名实关系则是语言问题的核心,物、实、名三者构成了公孙龙理论系统中的语义三角。在指物为实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感知方式的不同和思维概括的特点,形成的实之间具有彼此相离的性质,实一旦形成,便可以在人的精神意识世界中随时显现,无需依赖于物,形成了与物相离的性质。实为名提供了指称的对象,名实关系的建立,便是语言符号中形式与意义关系的建立。
第二个方面,本文认为公孙龙是通过正实来达到正名,进一步达到名实相符的。实作为名的表现对象,各个实之间具备离的性质,离是位存在的基础,实各处其位便是正,实正决定名正。公孙龙认为名实之间应该具备一一对应的确定关系,这种关系正是语言符号形式与意义结合时的语义确定性原则。公孙龙还提出了名实相符的方法和标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公孙龙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种关系是否确定,如果约定俗成的名实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再合适和恰当,便不要用旧有的名来称谓新的实。
本文还通过对“白马非马”“坚白石”“二无一”等问题的讨论,简单阐明了公孙龙对词语与意义的关系、词的组合等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