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人类脑连接组计划的内容。
【答案】在2005年,OlafSporns 等人提出了人类脑连接组的概念。脑连接组指对脑上任意灰质位置及这些位置间连接的一个完整描述。人脑连接组计划包括两个部分:人类脑连接组计划和脑活动图计划。
(1)人类脑连接组计划
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2009年批准了一项大规模人类被试脑连接组数据采集项目,称为人类脑连接组计划(Human Connectome Project,HCP )。
②该项目计划在五年时间内投资三千万美元用于采集1200名被试(300名双生子及他们的非双生子兄弟姐妹)的多模态脑成像数据,包括DTI , rs-fMRI , fMRI 和MEG 等多模态。与此同时,还将对这些被试进行广泛的行为测查并采集他们的血样用作今后的基因型研究。最后,项目采集的所有数据都将公开在一个用户友好的数据平台上,供全世界的研究者免费使用。
(2)脑活动图计划
①HCP 旨在在宏观连接水平上对脑连接进行研究,而研究微观水平上的连接对理解脑的工作
2012年,Alivisatos 等人提出了一项新的脑连接研究计划—脑活动图计划原理同样不可或缺。(Brain
Activity Map Projeet) 。该计划的目标是记录神经环路内所有神经元在一段时间内的所有动作电位。
②该计划将利用钙离子成像、电压成像、光学成像等多种新兴技术和尚未发明的技术。短期内项目将集中在较为简单的神经环路,比如线虫的所有神经元。项目的中期目标是达到百万神经元级别的神经环跻,比如斑马色的神经系统、老鼠的视网膜等。项目的长期目标是重建老鼠的完整新皮层活动,并开始进行灵长类动物神经环路的研究。项目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类神经环路进行记录。
2. 脑认知成像技术对于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脑认知成像技术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它对于认知科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脑认知成像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在科学史上人类第一次可以直接观察到大脑的智力活动。就象天文学的发展有了望远镜,生物学的发展有了显微镜一样,认知科学的发展开始有了自己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这对于人类关于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其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
(2)认知神经科学的目标就是应用各种现代技术,尤其是应用现代脑认知成像技术来研究“精神(智力)和大脑关系的问题”。现代脑认知成像技术的发展为认知神经科学实现其对大脑活动的观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是认知神经科学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这些脑认知成像技术,通过测
量大脑活动时各种电磁、生理、生化等参数的变化,探索认知和智力活动的机制。其中,常用的
,高分辨率的脑磁图(MEG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代表性技术有:高分辨率的脑电图(EEG )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以及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等。
3. 据下面击中和虚报的几对数据计算d' 值:(0.90,0.10),,,(0.90,0.25)(0.90,0.50)(0.90,0.90)
【答案】因为而根据Z 分布表查表可知,
4. 什么是关联后效?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答案】(1)关联后效的含义
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 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
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关联后效可能是因为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5. 是否能设计一个或一系列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验证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答案】(1)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①早期选择理论
a.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b. 衰减模型。Treisrnan 对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
P=0.9,Z=1.28; P=0.1, Z=-1.28; P=0.25,Z=-0.67;P=0.50,Z=0。由此可得:
J.R.Deutsch 和D.Deutsch 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2)具体的实验设计
①实验材料
具体名词(生活用品、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等)。
②控制变量
实验环境、被试的听力情况、身体状态等。
③实验程序
a. 过滤器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然后让被试采用两种方式(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的方式)进行报告。如果被试以耳朵为方式报告的成绩较优,则支持过滤器模型。
b. 衰减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告诉被试左耳为追随耳,而右耳为非追随耳,实
,如果被试能回忆出右耳听到的内验结束后出乎意料的让被试回忆右耳所听到的内容(非追随耳)
容,则支持衰减模型。
c. 晚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自菜、菠萝、大象等,要求被试对听到的动物名词进行回忆,如河马和大象,如果被试回忆出的动物名词,左右耳的成绩没有差别,则支持晚期选择模型。
6. 简述资源限制理论和可证伪标准。
【答案】(1)资源限制理论
①该理论是由卡内曼最初提出的。他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②诺曼和博布罗又通过对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精确化了心理资源的概念。他们提出了“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材料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资源限制即人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2)可证伪标准
可证伪标准是由科学哲学家波拍提出的。在波拍看来,理论永远不能被证真,只能被证伪。根据证伪观点,归纳法的暂时性使得否定证据比肯定支持更重要。如果某一理论预测被数据支持了,还不能说该理论正确。然而,如果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没被数据支持,波拍就认为该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应该抛弃。
(3)二者的关系
虽然资源分配理论适用性很强,但是,资源分配理论的可证伪性小高。按照资源分配理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