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江大学教育学原理613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运用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问?

【答案】(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

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

Sternberg 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

Hamilton 、Hockey 等发展了“开窗”实验。“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2. 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1)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

(2)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结论的原因。

①准实验设计中,只能选择某个特征(自变量)不同的被试,然后将这些在该自变量不同水平的被试行为加以比较。典型的准实验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因为对于大多数天生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种群)、社会引起的被试属性(社会阶层、宗教或居住区)、疾病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被试因素(肢体残缺、智力残疾、脑外伤、灾难后果)而言,只能选择而不是改变。

②但是,只是选择了在这个被试变量上有差异的被试,很难保证他们在其他相关变量上是相等的。即准实验中实验者的自由度是比较小的,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是较弱的。这使得被试变量的效用会和无法排除的额外变量的效用相混淆。因此,通过准实验得到的结果便不能像真正的实验结果那样可以安全地、毫无闪失地归因于自变量,而所得出的只能是自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

因此,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认为变量之间是相关的,但不能认为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或引起了另一变量的变化。即准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严密控制、逻辑精巧的实验研究是获得因果关系的惟一有效途径。

(3)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新教材、新教法的试用过程,以及在医学的疗效评估中,经常使用的不等组前后测设计就是典型的准实验设计。举例如下:

①例如,研究者想研究不同的教材处理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实验前,选择的教学班是两个现成班级,不可能因为实验而将两个班拆散后再随机分组,所以研究者只能随机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依照准实验设计的模式,前测成绩是两个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小学升入初中的考试成绩和他们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两个成绩作为两个班开始比较的基础。实验组实行的处理是对教材逻辑顺序的调整和增加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控制组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编排及教法。后测成绩来源于对两班学生实施的同一测验的测验分数。这就构成了一个不等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准实验研究。

②再例如,某医疗研究机构研制了一种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为了试验此种药物是台真的有效,研究人员筛选了20名多动症儿童参加试验。为了试验的实施,他们编制了甲、乙两套学习材料,这两套材料经检验在难度等方面相当,以分别用于前测和后测。为了更可靠地进行比较,他们选取了年龄相近的某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0人)作为对照组。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实验组和控制组均使用甲套材料进行前测,即均在同样长的时间里学习材料甲,然后检测学习成绩; 第二阶段,多动症儿童接受药物治疗,而控制组不接受; 第三阶段是两个组儿童各自都学习材料乙并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这是后测。这也是一个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的准实验研究。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准实验设计中,被试不是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实验条件中的,所以在控制个体差异产生的无关变量上,没有实验设计严格,可能会产生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或前后测的交互作用等; 因而准实验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3. 举例说明加法的颜色混合与减法的颜色混合。

【答案】(1)加法的颜色混合

加法的颜色混合是指当两种互补的色光,先投射到一个屏幕上,然后冉反射到眼睛时产生的颜色视觉。如艺术家的回布上涂满了不同颜色的色块,从远处看他们混合的效果就是彩色艺术品; 电视机屏幕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点子,每组点子彼此相距都很近,从远处看时,这些点子就会在视网膜上混合而产生不同的混合色; 蓝色光和黄色光投射到一个屏幕上,再反射到眼睛时看到的就是灰色。

(2)减法的颜色混合

减法的颜色混合是指色光先通过不同的滤光片滤光以后,再反射到屏幕上产生的光。如白色光依次通过黄色滤光片和蓝色滤光片,投射到屏幕上,产生绿色的光(这种效应类似于颜料的混合)。水彩画和油画的颜色也是减法的颜色混合的结果。

4. 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概念。

【答案】(1)交互作用的概念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2)交互作用的研究案例

①实验程序

在某大学校园的咖啡店里,当主试看到小桌子(只供2个人用)或是大桌子(只供4人用)旁边坐着一个学生时,就有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坐下,得到允许坐下后,主试点来一份午饭。不久,主试离开桌子去买杯饮料。

这时,一位装束同咖啡店招待员一样的主试的同伙来到桌边,问这个学生,留在桌上的午饭是否是他(她)的,就在学生解释吃午饭的人很快就会回来以前,假招待员已经把午饭扫走,扔进垃圾桶内。

当主试回来时,看见午饭没有了,就试图向这个学生借钱冉买一份午饭。有时候,午饭不是由假招待员扫走,而是主试假装不小心弄掉在地上,然后向学生借钱。这样,这个实验的因变量就是,学生即被试愿意借多少钱给一位陌生人(主试)。

由上述实验情节可以想见,影响借钱数量的因素有两个。第一,学生所在桌子大小。第二,处理午饭的方式:午饭是被别人扫走还是自己弄掉的。

②实验结果

愿意借出较多的钱来帮助午饭被扫走的人只是坐在小桌子边上的学生; 坐在大桌子边上的人对午饭被扫走或是掉地一视同仁,都只愿意借出少量的钱。

③交互作用的体现

处理午饭方式这一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桌子大或小)不一样。当午饭被扫走,桌子大小导致借钱数目不同。如果午饭掉地,桌子的大小就无关紧要。这就是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5. 传统的心理物理法有哪些? 简述这些方法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案】(1)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类型及其特点

①极限法,又称为最小可觉差法、最不变化法、系列探查法、感觉等距法,其特点主要有:第一,刺激变化有增、减两个系列。第二,以最小的梯级逐渐变化。第三,在增系列中,以第一次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和最后一次没有感觉到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均值作为本系列中测定的绝对阈限; 在减系列中,以第一次感觉小到的刺激强度和最后一次能够感觉到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均值为本系列中测定的绝对阈限。在测定过程中增、减系列的安排应该遵循“ABBA , BAAB , BAAB , ABBA ”的法则。

②恒定刺激法,又称为常定法,次数法,正误法,其特点主要有:第一,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

,在测定过程中保持不变,所选刺激的强度最大应为95%的次数能感觉到,数刺激(约4~7个)

最小应为5%的次数能感觉到; 第二,每种刺激呈现次数多,一般不少于50次; 第三,呈现刺激的顺序随机安排; 第四,进行结果统计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强度所引起某种反应(有、无、大、小等)的次数,然后以各个刺激强度下的反应次数所占总的反应次数的百分比来求阈限值。

③平均差误法,又称为调整法,要求规定某一种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在主观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因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致,因此每一次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