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胰岛素抵抗
【答案】胰岛素抵抗是指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产生反应不足的现象,亦即这些细胞需要更高的胰岛素浓度才能对胰岛素产生反应。它是II 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 微循环的直捷通路
【答案】微循环的直捷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这条通路较直,流速较快,加之通血毛细血管管壁较厚,又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故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因此这条通路的作用不是在于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心脏。
3. 负反馈
【答案】负反馈是指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
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
4. 贫血
【答案】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或)红细胞压积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 )浓度来代替。
5. 腹式呼吸
【答案】腹式呼吸是指膈肌舒缩时腹内压产生变化,腹部随之起伏,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腹式呼吸能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使胸廓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使肺下部的肺泡得以伸缩,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改善人的心肺功能。
6. 非固有反馈
【答案】非固有反馈指外加的反馈,即练习者在进行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为了更准确地完成动作,由外部提供信息的反馈。例如教师或教练员用语言、动作或某种机械刺激来提示练习者如何完成或改进动作。
7. 糖酵解
【答案】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A TP 和NADH+H+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 TP 的生成。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
催化。
8. 代谢综合征
【答案】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综合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集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被称为代谢综合征。如胰岛素抵抗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综合征。治疗时也是多途径考虑,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
二、简答题
9. 试述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的传递过程。
【答案】(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接点前膜、接点后膜和接点间隙三个部分。
①接点前膜为神经轴突膜的增厚部分,其轴浆中有大量内含乙酰胆碱的囊泡。
②接点后膜是指与之相对应的肌细胞部分(即运动终板),此处的肌膜形成许多皱褶,以增大其面积。运动终板上有乙酰胆碱受体,它能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此外,终板膜还有大量的胆碱酯酶,它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使其失活。
③接点间隙与细胞外液相沟通,轴突末梢与终板膜相间隔部分。
(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具体过程如下:
①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
前膜的内侧面靠近。
②囊泡与接点前膜融合,其中所含的乙酰胆碱被释放进入接点间隙,随后立即与接点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点后膜的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③由于接点间隙中和终板膜上有大量胆碱酯酶,在它的作用下每次冲动从轴突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能在很短时间(约)被全部水解而失活,从而维持神经-肌肉接头下次正常的传递功能。
10.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有:
(1)肺的通气与换气能力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
(2)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机能。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的能力、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接点和等离子(主要是)的通透性改变,接点后膜除极化,形成终板电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
(3)肌组织利用氧能力。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类型影响肌肉的摄氧能力,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有氧氧化酶的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比较高,因而有利于增加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4)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为
者只能提高本人最大摄氧量的
岁后天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受试(5)年龄、性别因素。最大摄氧量依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青春期前男女生最大摄氧量的差异很小,12~13岁之后其差异逐渐显著。成人男子最大摄氧量要高于女子
为女子的峰值,18~20岁为男子的峰值。此后,随年龄的增加,最大摄氧量会逐渐减小。
(6)训练的影响。虽然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但在训练的影响下亦可以增长。这是因为运动训练可增大心容积和心肌收缩力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导致慢肌纤维线粒体増大、增多,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加,从而提高肌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11.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答案】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有:
(1)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实现高频率动作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和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可采用变换各种信号让练习者迅速作出反应的练习,以及做各种高频率动作的练习,如牵引跑、在转动跑台上跑和顺风跑等,借助外力提高动作频率的练习,都可使练习者在不缩短步长的情况下增加步频,提高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快速转换的能力。
(2)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速度练习是强度大、时间短的无氧训练,主要依靠系统提供能量,因此,在提高速度的训练中,应着重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复训练法,如短跑运动员常采用10秒以内的短距离反复疾跑来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
(3)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也是影响速度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肌肉放松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减少快速收缩时肌肉的阻力,而且有利于A TP 的再合成,使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增加。
(4)发展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初性
力量是速度的基础,对于短距离项目,力量(特别是快速力量,即爆发力)是制约速度的关键因素。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腿部力量对增加步长是十分重要的,除负重训练外,可进行一些超等长练习来发展腿部力量。另外,改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也有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
12.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点及功能。
【答案】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下来的小块胞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及纤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还与毛细血管完整性的保持有关。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
(1)血小板的黏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