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血凝(血液凝固)
【答案】血凝又称凝血,是指血液凝固的过程。当血管受伤出血时,立即形成凝血止血。止血由血管的损伤部位收缩,血小板黏附、聚集、变态,从而形成白色血栓,然后由血液凝固系统形成纤维蛋白完成止血过程。
2. 时间肺活量
【答案】时间肺活量是指最大深吸气后,用力做最快速度的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空气量。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通气的速度和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还能作为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监测中的一个指标。
3. 灵敏素质
【答案】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是人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神经、感觉和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状态。
4. 健康体适能
【答案】健康体适能是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而且还是机体保证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和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出现的条件。主要内容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素质。
5. 反射弧
【答案】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五个环节。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结构的任何一个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
6. 生理无效腔
【答案】生理无效腔是解剖无效腔与肺泡无效腔的总和。健康人平卧时的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于解剖无效腔。生理无效腔有助于了解死腔通气量,协助肺血管疾病诊断和评价。
7. 残障人
【答案】残障人是指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在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心理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的人,一般特指民政部门认可的社会残障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有限,有许多医学残障没有纳入残障人的范畴。另外,有许多遗传性疾病也属于医学残障,如侏儒、
白化病等。而一些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所导致的残障,通常不属于社会保障残障人的范畴。
8. 代谢综合征
【答案】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综合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集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被称为代谢综合征。如胰岛素抵抗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综合征。治疗时也是多途径考虑,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
二、简答题
9. 谈谈各种教学方法影响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的生理学原理。
【答案】各种教学方法的生理学原理:
(1)渐进式分解式教学与整体教学
整体教学有助于了解动作中各环节的全过程及每一个组成部分。而分解式教学可以降低整个技能的难度,并且有助于把每个部分的动作做准确。对于复杂程度较低、组织结构性较强的运动技能,如高尔夫的击球动作,比较适合进行整体练习。而对于动作复杂程度较高,组织结构性较差的运动技能,如网球的发球则更适合用分解练习。由于运动技能是连锁的运动条件反射,在进行一些复杂技术的分解练习时,也经常采用渐进式的分解练习,即先将整个技术分成几个部分,在某一部分练习结束后,再将这一部分与下一个部分联合起来再进行练习。
(2)重复式与持续式教学法
重复式教学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的一种练习方法。这种教学练习在负荷强度要求较高的技术性练习中使用较多,如举重、铅球、铁饼等专项技术动作的练习。它可以最大可能地提高参与动作各肌群及参与条件反射的各中枢协调配合能力。持续教学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用较稳定的、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持续教学法主要用于巩固运动技能,对正确的动作持续不停的进行强化。这种教学练习在负荷强度较低的专项练习中使用较多,如羽毛球或乒乓球训练课上连续发球50次等。这种练习方式通过不断的动作重复,使运动条件反射在大脑中的联系更加牢固和稳定。
(3)固定练习与变换练习
让学生重复练习一个单个动作的练习方式为固定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同一类动作时体验多组合方式的练习方式称为变换练习。变换练习产生的学习效果好于固定练习方式,它能够促进学生完成不同力度、速度、幅度和方向的动作。
(4)比赛教学法与模拟教学法
比赛教学法是在日常训练时严格按照竞赛规则进行训练,它可以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发挥其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对于初级水平的运动员可以采用模拟训练法进行教学练习,即根据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情况,进行反复的从实战出发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让运动员在比赛前做好适应性的准备。
10.超量恢复有什么特点?
【答案】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它具有以下特点:
(1)超量恢复的程度及出现的时间与运动量密切相关
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量越大,物质消耗的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问延迟;反之,超量恢复不明显,但出现的时间较早。如果运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将会进一步延长。
(2)不同能源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快慢不同
如剧烈运动后CP 在秒内仅恢复一半,待分钟时才能出现超量恢复;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约在运动后15分钟出现超量恢复,而蛋白质出现超量恢复相对较晚;马拉松运动后,脂肪出现恢复的时间发生在第三天。
(3)超量恢复与膳食也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高糖膳食可以使运动肌糖原数量明显超过运动前水平,而高脂高蛋白膳食却不易产生糖原的超量恢复。
(4)超量恢复是在运动的休息期来完成的
在增肌训练的时候,如果是大强度,必须要有三天的休息时间,训练的当天一定要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这样可以促进蛋白质更好的吸收。如果训练强度较小可以有两天或者是一天的休息时间,但蛋白质的摄入可以相对减少。睡眠同样要保证8小时。
11.试述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的传递过程。
【答案】(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接点前膜、接点后膜和接点间隙三个部分。
①接点前膜为神经轴突膜的增厚部分,其轴浆中有大量内含乙酰胆碱的囊泡。
②接点后膜是指与之相对应的肌细胞部分(即运动终板),此处的肌膜形成许多皱褶,以增大其面积。运动终板上有乙酰胆碱受体,它能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此外,终板膜还有大量的胆碱酯酶,它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使其失活。
③接点间隙与细胞外液相沟通,轴突末梢与终板膜相间隔部分。
(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具体过程如下:
①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
前膜的内侧面靠近。
②囊泡与接点前膜融合,其中所含的乙酰胆碱被释放进入接点间隙,随后立即与接点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点后膜的和等离子(主要是
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接点)的通透性改变,接点后膜除极化,形成终板电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