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是被子植物门蔷薇亚纲桑寄生科(Loranthaceae)的半寄生(hemiparasitic plant)落叶灌木,多寄生在壳斗科(Fagaceae)植物上,在子午岭多以建群种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为寄主。本研究在北桑寄生集中分布区采用样方法调查北桑寄生的分布、数量、年龄及每株各枝条的果实、叶片和茎杆重量等,通过构建北桑寄生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曲线等,对其进行了生存分析。通过对北桑寄生各部分(果实、叶片和茎杆)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北桑寄生的生物量分配和生长发育规律,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本研究共调查辽东栎54株,油松(Pinus tabuliformis)15株,采集北桑寄生31株,枝条总数237个。其中被寄生的辽东栎21株,寄生率达38.9%,但未发现油松被寄生的现象。
(2)通过分析子午岭北桑寄生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子午岭北桑寄生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 II型,群体逐年有比较稳定的死亡率,北桑寄生的消失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变化均趋于一致,出现了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5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0龄,危险率曲线在6龄有一个波动,生存率曲线呈下降趋势,累计死亡率曲线呈上升趋势,均前期趋势明显,北桑寄生8龄后进入衰老期。经生存函数曲线年龄阶段分析,子午岭北桑寄生种群具有前期、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
(3)通过对子午岭北桑寄生分解实验,发现北桑寄生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茎秆 > 叶片 > 果实,年龄和株高对各器官生物量影响程度为果实 > 茎杆 > 叶片。北桑寄生幼龄期以茎秆生长为主,在整个生活史中叶片生物量比例相对稳定,2龄开始结实,4~8龄是结实旺盛期。
(4)北桑寄生的幼年个体数量远远大于成年个体数量,且枝条数量大多为1~5龄,经过采集发现,子午岭地区的北桑寄生最长寿命为10龄。
(5)北桑寄生倾向于寄生在高大的寄主、较高的位置以及比较粗壮的枝条上,这些位置的北桑寄生年龄普遍较大、繁殖良好、结实量大。同时,动物的行为活动也可能是影响北桑寄生年龄结构和生物量分配的重要因素。
(6)北桑寄生的种群生存曲线和累计死亡率曲线在3.5龄时发生交叉,交叉点为0.5,3.5龄以前生存率趋于上升,3.5龄之后累计死亡率趋于上升。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比值变化范围在0~0.3之间,6~7龄时比值最高为0.27,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转折点,转折点之前生殖生长旺盛,之后生殖生长转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