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人文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案】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环境问题主要有
(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酸雨现象的普遍。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日间降落倾盆大雨的天气现象在取代每年降雨量持续地增多的气候模式。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尽量节约或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提高燃烧热效率,大力开发各种新能源改变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控制和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3)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层遭到破坏将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双目失明的患者增加,使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基础和_氧化碳吸收物的浮游生物大量减少,使许多粮食大量减产,加速聚合物的降解。保护臭氧层最有效方法是尽快停止生产使用氟氯烷烃类化合物和甲基澳。
(4)水体污染加剧
河湖污染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雨和冲刷将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冲入河流和各种水体,空气降尘。陆地水污染使生产生活用水遭到破坏和减少,危及水生生物损害人类健康。海洋污染方面,工业排污的重金属元素、各种塑料制品、开采石油和油轮的溢漏和排污、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近海排放以及海湾倾斜垃圾。
2. 简要分析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
【答案】(1)文化中心的迁移
文化中心的迁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运动现象。它是在经济中心转移的牵引力和政治中心的推动力共同作用下逐步迁移的。数千年来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心迁移的历史表明,一旦世界文化中心迁移到某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转移到某一个地区,它又会进一步促进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中国文化中心迁移的轨迹
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导致文化中心迁移的基本的、稳定的、也是最人的牵引力或推动力。我国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全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自元宋以来的千余年间,由于黄河流域环境的不断恶化,长江流域条件的优越,致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始终稳定在江南地区。具体的迁移轨迹如下:
①中原文化时代
从夏商时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灭亡期间,中原地区始终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江山。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原文化时代”o
②江浙文化时代
从南宋到元、明、清时期文化繁荣的时代被称为江浙文化时代。
③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的形成
近百余年来,由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外相互交流的影响,使得我国人才的集聚,形成了北起江苏南部、历浙江、福建而至广州的我国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
3. 简述地理物象的二种距离。
【答案】(1)地理物象
,是人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2)地理物象的三种距离
①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长度。
②时间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的时间。
③价格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要的费用。
由于人们在环境中认识客观距离时受到主观因素(对区域的熟悉程度、年龄对距离估计的影响等)、刺激因素(路线转变、环境地物等)以及主观因素与刺激因素相互作用因素(刺激吸引力、距离联通、情感牵涉、乡土观念等)的影响产生认知距离,认知距离往往夸大或缩小了相应的客观距离。认知距离一般同里程、耗时和花费三个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认知距离不同,地理物象的清晰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4. 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的焦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的焦点表现在;
(1)单一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易发生矛盾
在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占绝对人口优势的民族很容易产生大民族主义,轻视与忽视少数民族,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或者由于历史的宿怨过深,使其产生一种分离或独立的倾向。
(2)跨国界的民族与土著民族的矛盾
跨国界的民族在其所居住的国家属少数民族,而其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则不属于少数民族,
是人口多、影响大、地位高的主体民族。当他们在其所居住的国家得不到良好的、应有的待遇时,往往易于产生从所在国分离出去,合并到相邻的同一民族国家去的愿望。
(3)在中等非民族国家或双民族国家中,居于第二位的民族对第一位民族的挑战与对峙。 (4)多民族国家缺乏占优势的主体民族所产生的重重矛盾导致的不稳定因素。
二、论述题
5.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答案】(1)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
①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典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
a. 概况
西方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
b. 代表人物与著作
第一,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一一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9世纪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第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
第三,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
第四,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因果原则等研究基本方法。
第五,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他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a. 概况
由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描述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解释。
b. 主要流派
第一,德国流派
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二,法国流派
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第三,英国流派
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十培的“适应”论思想。
第四,美国流派
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