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原则有哪些?

【答案】(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①十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是指在承包期内,承包方把自己承包的土地,在约定的期限内全部或部分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他农户耕种。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是指承包方将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是指土地承包方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他人行使,自己行使从他人处换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是指在承包期内,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其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以一定的方式和条件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人股是指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股份合作经营。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托管,是指承包农户将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委托其他农户或者社会化服务组织代为经营管理,委托方向受委托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原土地承包关系和收益权不变。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

反租倒包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

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十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交易关系,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出十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流转方不得强迫受流转方接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流转方也小得强迫流转方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农户应当获得一定的报酬。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情况下,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而发生改变。

承包地的用途仅限于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不能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也不得

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期限,不能超过承包合同尚未履行的剩余时间。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虽然转让方可以自愿选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但是法律规定受让方必须具有农业生产的能力。

⑤优先原则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流转的优先权。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谁? 权利有哪些?

【答案】(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的权利

①发包方不得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得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

②承包方有权获得流转收益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

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时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3. 你怎样理解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表现在:

(1)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人们对较高级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需求变化引起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与畜牧业并举,再到以畜牧业为主的逐步过渡。

(2)在种植业中饲料生产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随着人们食品需求的转变,畜牧业发展较快,对饲料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种植业中饲料作物的栽培迅速增加。种植业由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以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为格局的三元结构。

(3)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对原料性经济作物的需求逐步增大,人们对蔬菜、水果、花卉等的需求也在增加,导致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4)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

①通过各地区、各生产单位的各具特色的生产专业化,实现全国范围内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 ②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通过主导部门与辅助部门的合理搭配,实现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种经营相结合,主导部门体现专业化方向,辅助部门体现多种经营。

(5)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在所有的农业产业部门中,粮食生产部门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国家对粮食生产采取了保护性政策措施。

(6)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中林业受到国家的保护支持力度最大

森林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和社会文化功能。支持和保护林业,稳定和增加森林的覆盖率,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符合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需要,是很多国家的政策取向。

4. 什么是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票赋学说? 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案】(1)绝对成本学说

①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②绝对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2)比较成本学说

①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导致了比较利益。

②比较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3)要素享赋学说

①批评比较成本学说

a. 比较成本学说是静态的,是单一要素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是以生产力固定不变(而不是可变)为前提的,不符合事实;

b. 成本中未包括地租在内;

c. 认为生产中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比例不变,违背事实;

d. 认为各种劳动工资之间的比例固定不变,事实上各个国家的工资、不同行业或专业的工资是不同的、经常变化的;

e. 比较成本学说忽视了需求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仅从供给方面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