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一、社会思潮,概而言之,使之反映在主要思想家和群众性观念中带有普遍性的意识以及对政治家、思想家等发生影响的那些意识,社会思潮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对立、互相渗透。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写沙皇权威坍塌后的俄国社会(1917年2月-10月)。在这段时间里,俄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是无政府主义,同时,在无政府主义浪潮之中,还有护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在这些相互影响、相互对立的社会思潮中,各个政党以及各领导人都面对着对内对外的两个重大问题:对外,是忠于盟国继续战争还是退出战争?对内,是实施工人、农民和士兵迫切需要的改革措施和停止战争,还是为了战争而不惜推迟这些改革?受不同社会思潮影响的政党和领导人针对这两个问题所推行的政策决定了他们的沉浮。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护国主义思潮弥漫俄国,广大群众、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都支持沙皇对外战争;而到战争后期,战争带来的俄国促使群众、特别是士兵们的反战情绪越来越浓,这种前线和后方的反战运动所导致的无政府主义我刘忠禹吞没了沙皇的权威。 沙皇权威坍塌后的俄国社会是无政府主义的天下,因此,需要一种能对混乱的社会起到整合作用的新权威,这种新权威不论是从主观方面来讲还是从客观方面来看都是必要的。首先,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一种能够满足他们对和平、土地的渴望的新权威;其次,各个政党、各种势力在当时都竭力想建立自己的权威;第三,混乱的社会在客观上需要一种新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顺应群众的要求,从而有战争初期的少数派很快地成为备受群众拥护的政治力量,因此,他们不仅成为俄国的工人、农民摆脱苦难的希望。而且担负了在俄国建立新权威的历史使命。 二、革命后经过一番短暂的曲折,建立起来的还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权威,这种权威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主要因为:(1)列宁从建党之日起,就主张建立一种职业革命家组织,这种组织必须具备铁的纪律和不可侵犯的神圣的统一;(2)革命后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也促使了这个高度集中的新权威的产生;(3)列宁的崇高的威望和处理一切实际事务和理论问题的不可替代的权威本身就是一种独裁;党的大部分领导人也热衷于行政命令手段,同时,他们也害怕党的分裂会招致革命的失败。 高度集中的权威、组织手段、绝对统一是列宁给他的党留下的可怕遗产。 三、斯大林在新的权威下机构中人总书记,因此,他“掌握了无限的权利”。列宁死后,斯大林充分地运用它所掌握的总书记这一强大的组织武器,先后把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杰出的领导人驱逐出了权利的角斗场,从而最终建立了无所不管、无所不在的个人权威。从此以后,斯大林的话就是法律,斯大林的话就是科学,斯大林的话就是真理,总之,斯大林就是一切。 个人权威主义的后果之一就是产生了对斯大林的狂热的个人崇拜,这种崇使得俄国史上任何一位沙皇都难以望其项背。 个人权威主义的后果之二就是传统主义、民族主义在苏联的复兴,如果说个人权威主义是一匹烈马的话,那么,拖在他后面的则是民族主义的战车。民族主义的主要目的是是使俄国强大起来,斯大林担当了这一使命。 四、斯大林之所以建立起个高度集中的个人权威,同时,在苏联,民族主义之所以代替了国际主义,不仅有内部的因素,而且也有外部的因素,斯大林所处的时代,是民族主义的时代,极端的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是传统的自由主义的衰落的军事强国主义、极权主义,集权主义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外部世界的对峙和威胁的阴影越来越重的笼罩着世界和俄国,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主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民族主义就在振兴强国、反对敌入侵的口号下复活了。 五、斯大林凭借高度集中的个人权威把苏联推上了实力的顶峰取得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世界由于苏联的崛起而进入了两极对抗的时代。但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准音该是综合性的,而首先强调的影视人的自身的解放。但在苏联,国家组织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个人责备置身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斯大林时代所进行的一系列清晰、屠杀是数百万人惨遭不幸。这说明,在苏联,人的自身的解放还远远没有实现。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地、真正的文明和进步,还要走很长的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