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986年11月11日,苏联部长会议在《消息报》第一版又下角很不显眼的地方登出了一则通告“苏联退休金领取者,1906年入党的苏共党员,1930──1941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维﹒米﹒莫洛托夫因长期重病,于1986年11月8日逝世,享年96岁”。莫洛托夫(1890 年3月9日──1986年11月8日):这位十六岁就参加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中担任指导国内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当弘扬会俄国局领导成员,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进入党中央书记处,后来一直是总书记斯大林的一名忠实地、得心应手的助手,在二十年代的大辩论中曾坚定的站立在斯大林一边,参与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制定,1930年取代了李可夫担任第三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震撼国内外的大清洗运动的参加者,长期担任苏联外交部长,陪同斯大林参加过几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在国际上留下了很深影响,虽然在斯大林晚年时失宠,但在斯大林之后再度崛起,1957年因反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被冠以“反党集团”分子的帽子才被赶下政坛,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国际性的风云人物,苏联党政为什么仅仅发了这样一则简短仆文?他的谢世为什么未能引起苏联乃至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究其原因,恐怕有以下种种:第一,自1957年他退出整台后就默默无闻,年长者把他遗忘,而年轻一代则不知其人:第二,莫洛托夫虽染指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他并没有留下多少闪闪发光的业绩:第三,莫洛托夫是斯大林的左右手,斯大林时期的种种过错都有斯大林以后承担了,莫洛托夫却反被放过了,就苏联党政来说,正值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如果给莫洛托夫的逝世以较大的铺排,就会给苏联公众造成为保守势力张目的错觉。 俄国历史上群星灿烂,出现过赫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普列汉诺夫这样一些大思想家和理论家,也造就出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创造性的实践家,也产生了向斯大林这样的富有争议的共产主义者和赫鲁晓夫那样的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他们的赫赫英明固然都离不开本人的非凡才智,但没有群星烘托他的业绩也难闪烁光辉,后来人在研究历史时往往只重视那些历史航船的舵手,却容易忽视他们的助手们的作用。莫洛托夫这位斯大林的得力助手也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三十年代苏联曾出版过一本莫洛托夫的传记,但仅写到二十年代末。过了五十年,在公开性的条件下,尽管提出了填补历史“空白点”的口号,而这几年苏联史学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拨乱反正上,即把研究的聚光点投在斯大林及被斯大林清洗掉的老布尔什维克身上,为他们塑造了政治肖像,但对象莫洛托夫这样一些“斯大林周围的人”仍注意很少,虽然有人给他们写了传记,一般过于简略,不够系统,又分量的研究成果还尚待问世。在西方,虽然五十年代出版了一部英国人写的《莫洛托夫传》,其中提供了不少材料,但对莫洛托夫作了不适当的夸张。在我国,就笔者所见,多莫洛托夫的专门研究尚未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揣浅陋,与根据所能掌握的资料,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经纬交织,对莫洛托夫的生平作以简要论述,并试图回答:历史为什么和怎样造就了莫洛托夫这样一个人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