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一般说来,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古代、中世、近代而言)的一个总目标,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整合等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现代化有一些公认的质和量的要求和标准,现代化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工业化,亦即不仅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部门取得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还包括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加速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提高人均产值;在政治方面主要是民主化和法制化;在社会方面则包括合理的社会结构、普遍知识化等等。工业化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内容,本文里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苏联的工业化。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从俄国近代化到列宁的新探索 一、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开始了俄国近代化进程。从挨个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利用苏联国家和外国资本强行启动的俄国工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保存了专制制度和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了近代化进程,俄国社会并未达到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 列宁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有个过程。在第一世界大战以前,列宁明确要求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实行政治民主化;发展商品经济,为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扫清道路;建立平等、法制和自由的社会,列宁的理想实际上是要首先达到资本主义现代化,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一次世纪大战爆发以后,列宁从各主要交战国中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启发,十月革命后,列宁产生了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物质基础,但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必须为大工业创造充分的发展条件,即改造国家机关,进行文化革命,发展商品经济和合作化。 第二部分 列宁以后党内关于苏联发展道路的争论 二、左派较多地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出发,教条多一些,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大工业,首先建立在国营工的基础上,没有认识到工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托洛茨基等也强调了党内民主和文化的建设以及利用世界市场的问题,布哈林则从市场和需求出发,强调工业发展的基础。布哈林还强调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和合作化问题。斯大林则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纲领,把社会主义和工业化融为一体,坚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斯大林还提出阶级斗争尖锐化和强化国家政权的理论。党内争论的结果并未形成一个具有全面现代化思想的纲领。 第三部分 苏联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 三、1926──1940年的苏联工业化经历了1926-1928年初始阶段以及战前三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是苏联经历了一场产业革命,工业转化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内部重工业超过轻工业;极大地增加工业生产;促进城市化进程,文化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工业化期间,现代化进程仍受到严重影响。在经济方面,形成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轻工业和运输业落后的畸形经济结构;推行高投入的粗放经营造成效益低、人均产量低;采用行政管理手段,缺乏科学管理手段;脱离世界市场,孤立、封闭的发展经济。在政治方面,形成了个人集权,人民参政及监督机制受到削弱,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正常。在社会方面,个人迷信盛行,人际关系紧张。苏联在工业化理论上的错误以及把工业化作为解决社会根本问题的手段来推行,是阻碍苏联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 后语 现代化的概念日益为马克思主义这所接受,中国共产党以把它纳入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的现代,社会主义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大进步,也是社会主义时间的新发展。这也总结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的结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