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

关键词:无

  摘要

  历史研究要深入解剖社会,才能从更广阔的意义上了解历史的真谛。本文试图通过社会生活的解剖来说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发展的关系。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封建制度衰落时期俄国社会生活方式总的特点是落后、封闭。上流社会对下层人民进行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奴役和剥削,宗法关系是人民丧失了自由行动的权利和独立人格,宗教信仰是人民变得更加愚昧、贫困,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生活方式又处于不断辩护之中。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出现了上流社会的西方化和农民的城市化,并且下层人民产生了改变生活方式的意识。1905年革命更激发了这种意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则造成了人民生活状况恶化,导致了宗教信仰观念的淡化,宗法关系削弱了,专制主义走向了破产,旧的生活方式已经再无法再维持下去。   第二部分:生活方式的改变。一方面是客观条件的改变,另一方面主要是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十月革命后苏联开始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就与宗法式家庭发生了矛盾。因为革命后宗法农民的私有观念没有得到改造,土地改革更加强了其宗法性。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依靠农民来建设社会主义。可是由于苏维埃政府没有从根本上改造宗法农民,没有提高他们的素质,而是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断加强政策和法令的干预,这就妨碍了生活主体的独立生活意识形成,新经济政策在实际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和矛盾。   第三部部分:斯大林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国家权力使社会生活方式转向了自己的轨道,建立了一套带强制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尽管这种生活方式有其进步的一面,如工业化带来了迅速的城市化,俄国迅速有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全民文化水平也提高了,但是却剥夺了个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政治所左右,抹杀了个性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呈现出畸形化的特点,从这个角度上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延缓了苏联社会生活方式进步的过程。   通过上述考察,文章认为,革命后苏联社会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应有的进步和变化,从总体上看,虽然说社会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衡量生活方式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人价值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革命后这一点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尤其是斯大林时期,完全抹杀了个性的发展。文章还认为,改造社会生活方式关键要改造人本身,改造人的生活观念和习惯,提高人的素质,让人得到完全的解放和完全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