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503艺术学理论专业综合(6小时)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言二拍
【答案】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2. 四端
【答案】四端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伦理学概念。它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3.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4. 文道一贯
【答案】文道一贯是朱熹倡导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他强调道外无物,也就是强调道外无文。他坚决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看法。
二、简答题
5. 我国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都有哪些流派?
【答案】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这次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派。
(1)主观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一开始就把美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认为同一个东西,有人以为美,有人以为不美,这足以证明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2)客观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蔡仪为代表。蔡仪的基本美学思路建立在反映论的原则上。他坚持美在客观和美是典型的观点。
(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朱光潜早年主张美是心灵的创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对这一主张作了自我批判,修正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
(4)实践美学
这派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三、论述题
6.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忐。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试论此说与两方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及“读者反应批评”的“阐释循环”论之间的理论关联。
【答案】(1)引文的出处及含义
“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是孟子在与咸蒙丘谈话时,提出的关于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的”文”指文字,“辞”指语句,“意”指解诗者的意,“志”指作诗者的志。
“以意逆志”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2)“以意逆志”的意义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同时也把读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纳入文学批评之中。
从这个方面理解,那么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便涉及到三个文艺学指称对象和一个完整的文学鉴赏过程:读者、作品、作者。在这三者关系中,读者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其接受、阅读和阐释的实际而独立存在。作品的存在与读者的阅读阐释息息相关。读者以阅读实践使作品从语词符号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意义。文本的意义既不是作者赋予的,也不可能由文本自动完整地生成,意义的最终完成有待读者的阅读填充,而这一点也恰是接受美学所要表现的,因此“以意逆志”和接受美学此时有了共同的内涵。
(3)“以意逆志”与西方接受美学的关系
孟子的“以意逆志”批评方法还显示着另外一条规律:作家写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读者从文本的背后发现作者想要说什么,而这也是接受美学的内容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孟子•万章章句上》中,作者谈到此观点时,举了一例说“《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t 靡有子遗‟信是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这体现了文艺接受美学的评论方法:文学文本是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和活力的“召唤结构”,作家输入文本中的“密码”对读者的阅读产生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和神秘的“召唤”作用,读者的阅读正是在这种“密码”或“召唤结构”的诱惑和吸引下,能动地、创造性地寻幽探微,推测,破译文本中所隐含的“密码”,从而产生阅读效果,获得审美快感。在这里,可以说,“召唤结构”或“密码”与作诗者之“志”是一致的。
接受美学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但是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当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既已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的阅读记忆,将参与到这一次的阅读之中,使自身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产生阅读期待。阅读过程中,作品会对阅读期待产生有力的回应和反弹。阅读持续展开的时候,这种期待或者得到顽强的保持,或者发生变化和转移。而“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阅读经验,在这里,二者正好不谋而合,所以读者的“阅读前提”或“期待阅读”与解诗者之“意”是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