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舞蹈801专业课[专业硕士]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思

【答案】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神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在刘勰之前,顾恺之、陆机等人都曾经对艺术想象活动有所论述。刘勰吸取了顾恺之、陆机等人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并在《文心雕龙•神思》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跨越时空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来自作者的秉性才识,虚静的心境,深邃的思索和高度自由的内心状态。

2. 风、雅、颂

【答案】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

“浸”、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

“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4. 四端

【答案】四端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伦理学概念。它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二、简答题

5. 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答案】《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

(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

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

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盂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②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

盂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

(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

①民贵君轻论

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②养民富民说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务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同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并由此提出了“正经界”的办法,即实行井田制。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广大农民是否有恒产是农民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兴衰的标志或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

6. 以《四声猿》为例,论明杂剧对元杂剧体制上的突破。

【答案】《四声猿》是指明代徐渭创作的一组杂剧,即《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和《翠乡梦》。“四声猿”语出郵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更属断肠之歌,故“四声猿”之名奠定了全剧的基调。《四声猿》中,《渔阳弄》成就最高,是典型的单折短剧。《四声

猿》中有徐渭才华难展的悲哀,其表情酣畅淋漓,艺术上有独创之处,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明代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元代杂剧相对减少和蜕化,但在形式上却有了一定的演进,下面以《四声猿》为例,试论明杂剧对元杂剧体制上的突破,具体表现在:

(1)在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四声猿》《四声猿》中只有《女状元》为五折,其余均为一二折。相对元杂剧而言,程式简单,结构精巧,剧本篇幅也大大缩减。

(2)在曲调上,元杂剧全用北曲,而明杂剧则兼用南北曲,还有专用南曲的南杂剧。徐渭的《四声猿》就突破了南北曲的界限,将南曲运用于杂剧创作当中,完成了较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

(3)在演唱方式上,明杂剧打破了元杂剧一个角色演唱到底的模式,有时对唱,有时轮唱,有时合唱,显得比较自由。《四声猿》中没有旦本末本之称,即剧中没有限制由某一固定的角色进行演唱。由于剧本短小紧凑,戏剧冲突强烈,对唱,合唱的模式较多。

(4)元杂剧的题目正名一般在一剧之末,明杂剧有的将其提前到第一折前,也有的采用南戏中“副末开场”的形式介绍剧情。《四声猿》将题目放在第一折的前面。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便于读者和观众及时了解剧情。

总之,以《四声猿》为代表的明杂剧在难以企及元杂剧艺术成就的情况下,转而在形式上进行突破,将南曲吸收进杂剧的创作中,在结构,曲调,演唱方式等方面都与元杂剧呈现出明显不同。可以说,明杂剧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