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503艺术学理论专业综合(6小时)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诗为词

【答案】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二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但总的来说," 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2. 三言二拍

【答案】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3. 司空图

【答案】司空图是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他的美学思想包含多个层面。在《二十四诗品》中,不仅有各类风格论的阐释,而且蕴藏着创作方法的探索,还有诗人自身修养的指迷。这些对当代美学也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4. 无我之境

【答案】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二、简答题

5. 释“生生之谓易”

【答案】(1)出处

“生生之谓易”出自《易传》。《系辞传》说:“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变化的,这是《易传》的一个中心思想。《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是《周易》的核心概念之一,天地以化生万物为最伟大的德行。

(2)含义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此五字深刻揭示出阴阳之道是易最基本的内涵。故而“生生之谓易”的“生”,也就有着阴阳两重内涵。其中一个“生”乃阳生,即我们能感知到的客观之“生”,指自然界万物的衍生规律,“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是也;另一个“生”乃阴生,即我们内心深处的主观之“生”,指人类改造大自然的生产能动,“天人合一”是也。因此,“生生”即是人类认识宇宙运动规律和如何把握它发展自身的一种无限循环过程。易给予我们的,正是怎样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的一种思维模式,故而曰“生生之谓易”

(3)对“生生之谓易”的三种理解

①第一种理解:指阴生阳,阳生阴,变化“日新”,天地万物皆应此然也!

②第二种理解:伏羲八卦,乃摹拟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而生成;六十四卦,乃八卦两两重叠、生生而成,显示天人地互动、变化“日新”之诸相!

③第三种理解:生生不仅有初始生成之义,更有不断创业创新之义。否则,何来“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三、论述题

6. 论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独有的文论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滋味说的出处及含义

滋味说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论诗主张。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主张诗歌“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慷慨悲壮之情与华丽的文采相结合。钟嵘的滋味说,既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2)滋味说的发展历程

①滋味说奠基于先秦

先秦的“食与味”关系的语言积累为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立下了肇创之功。

②滋味说酝酿于两汉魏晋

《史记》首开了以味论言辞之风,这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魏晋时期陆机直接将味用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得美学范畴的味终于与文学这个审美对象建立了联系,实现了味作为审美规范的重大飞跃。

③滋味论成型于宋齐梁

宋时,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的“澄怀味象”,直接把味引入艺术审美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表现了以味论文的多样性,体现出丰富的美学观点,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④滋味说成就于钟嵘

促使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日渐成熟的客观因素很多,而历经齐梁的钟嵘,则是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之大成者,他在《诗品序》中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滋味说体系,最后完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创造。

(3)滋味说的影响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滋味说”是其重要成果之一。其后,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宋代苏轼的“至味论”,乃至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深受其影响,从而构成中国诗学审美批评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