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会计学之会计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持续经营假设

【答案】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在于: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原来承认的条件去偿还债务,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才能按流动性分类,固定资产折旧才能计算。总之,持续经营假设保证了基本的会计方法和会计原则得以正常应用。当然,在企业确定破产清算时这—假设就不再适用。

2. 表外披露

【答案】信息的表外披露是指企业以除了三张通用会计报表之外的方式披露与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表外披露方式有会计报表附表、报表附注等。它们是对表内信息的注解、补充和说明,弥补通用会计报表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局限性,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3. 永续盘存制

【答案】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指根据账面记录计算期末存货结存数量和金额的方法。永续盘存制的特点是存货的收入、发出数量平时都要根据有关的会计凭证在存货明细账中进行连续记录,并随时结算出账面结存数额,期末存货的账面结存金额根据会计主体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不同分别确定。由于存货明细账记录中己经计算了期末清查的目的仅在于查明账实是否相符以及账实不符的原因,并通过调整账簿记录做到账实—致。永续盘存制的优缺点:可以通过存货的明细账记录,随时反映某—存货在—定会计期间内收入、发出及结存的详细情况,有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与控制。但是,相对于定期盘存制而言,永续盘存制下存货明细账的会计核算工作量较大,尤其是月末—次结转销售成本或耗用成本时,存货结存成本及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算工作比较集中;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将财产清查的结果同账面结存进行核对,在账实不符的情况下还需要对账面记录进行调整。

二、简答题

4. 成本按其与与特定产品的关系划分可分为几类? 这种分类有什么作用?

【答案】(1)成本按其与特定产品的关系可划分为两类:①直接成本,指与特定产品之间具有直接联系,可按特定标准将其直接归属于该特定产品的成本。由于直接成本可直接归属于某一特定对象,故又称为可追溯成本。②间接成本,指与特定产品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无法按某一特定标准直接归属于该特定产品的成本。由于间接成本的发生与许多对象都有联系,必须选择适当

的分配标准在各对象之间进行分配,才能归属于某一特定对象,故可又称其为“共同成本”。

区别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并非单独按成本项目或费用的性质来决定,还应考虑以下几点:该项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的大小; 计算技术水平; 生产设备布局; 生产工人工资制度和原材料利用方式; 企业生产特点。

(2)分类的作用:将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对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是十分重要的。凡是直接成本必须根据原始凭证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 对于间接成本则要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给相关产品。分配标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成本的正确性。

5. 什么是费用? 费用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2)费用具有以下三种基本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企业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企业因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营业成本(如销售成本)和期间费用等。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②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

③费用导致的经济利益总流出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

6. 简述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的区别。

【答案】会计利润,即税前会计利润,是指根据会计制度计算出来的企业利润,是企业的经营所得。而应税利润,也称为纳税所得,是指根据税法计算出来的企业利润,是税前会计利润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增减相关项目之后所得的利润。财务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主要是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而计算企业所得税则应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因此,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之间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需要运用所得税会计进行核算。

(2)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看,一者具有相同的计算基础。它们都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扣减与纳税企业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及损失而计算出来的。从区别来看,应税利润是一个税收概念,是指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计税所得,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依据。而会计利润则

是一个会计概念,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由利润账户和损益表反映出来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会计利润是确定应应税利润的基础。企业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会计利润,根据税法规定做相应的调整后,才能作为企业的应税利润。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性质和形成的原因包括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①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小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会计核算作为收益处理,在计算应税利润时不确认收益,L 匕如国债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税利润,不交所得税,但会计计算利润总额时却将其作为收益处理; 会计核算时不作为收益处理,在计一算应税利润时确认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如企业内部的在建工程、福利部门领用本企业的应税产成品,税法上规定按该产品的售价与成本的差额计入应税利润,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成本转账,不产生利润,不计入当前损益; 会计核算时确认费用或损失,在计算应税利润时则不允许扣减,比如非公益性捐赠、超标的业务招待费、计入损益的职工工资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部分等,会计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和损失,在计算应税利润时则允许扣减。

上述永久性差异产生两种结果:一是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 二是会计利润小于应税所得。在第一种情况下,产生的永久性差异不需要交所得税,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将其从会计利润中扣除; 在第二种情况下产生的永久性差异需要交纳所得税,在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会计利润加永久性差异调整为应税所得,按照应税所得和现行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作为当前所得税费用。

②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间内能够转回。时间性差异可分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应增加应税所得的时间性差异。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减的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确认损益的时间与税法确认损益的时间不同所造成的,即某项收益或费用及损失均可计入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只是计入的时间不同而己。

7. 则务报表分析方法有哪些?

【答案】为了能使信息使用者掌握会计报告各种数据之间的重要关系,通常采用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及比率分析法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1)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主要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资料为依据,对企业财务状况构成的合理性、利润的构成和现金流量的来源及流向等进行总体的测算与分析,以便从财务的兔度发现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一贯性和可比性的集中体现。它通常是利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有关相同性质或类别的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进而确定差异,分析原因。比较分析法的主要形式有:

①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以便分析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

②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对比,其结果可以提示企业有关指标的变动情况;

③本企业实际指标与同行业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对比,从中可以分析企业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