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503阅读与评论(笔试,口试)之比较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20世纪90年代译介学理论取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即哲学上的怀疑论。

(2)有强烈的文化和政治取向,将翻译看作文化政治实践和引发社会变革的文化策略。

(3)以“跨学科为比较视域”,比如“历史研究”、“分层系统理论”、“文化史研究”、大陆哲学传统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等纷纷与译介学交往和对话,在典型的比较视域中推进译介学的理论发展,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代译介学的学科特性和内涵。

2. 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简述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答案】(1)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是比较文学要求的把东西方文化及文学汇通后,在整合的重构中产生出一种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意义、崭新的风格、崭新的书写,它既不是对西方欧美原创后现代主义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对东方中国当代文学本土传统的全盘承继,而是立足于双方汇通基础上的重新站立。

(2)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①创作主题方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形式与中国当代精神的整合

以先锋小说为例,先锋小说的叙述话语主要模仿西方后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家同时又注重文学的内容和对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有所把握,从而把影响其创作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拿来后,破碎在他们的创作中进行再度整合重构了。

②创作理论方面,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对西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模仿阶段后,己进入了与西方后现代文学写作同步的层面,并以第三世界写作实践和话语特色与西方进行对话,进而对产生于西方语境下的后现代理论进行重构。

3. 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1)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

①“文化研究”如同“比较文学”一样,颇易引起争议

因为它涵盖的范围相当大,其中不乏观点各异、立场相互冲突的研究,并且,当文化研究进入不同的学术体制和语境时它自身也不断变化。但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从它们与权力关系的错综缠结、以及这种关系内部的角度,共同致力于审察文化实践。

②文化研究是后现代主义之后最为活跃的学术发展类型

同时,它也是一个最富于变化,最难于以传统学科意识定位的知识领域,这大抵是因为“文

化研究的开放性和理论的多样性,其反思性的甚至是自我意识的倾向,而尤其重要的是批判的重要性”。

③文化研究致力于打造新的理论基地

有时甚至不惜与传统的知识前提划清界限。所以,文化研究不仅跨学科,在本质上它甚至采取积极主动的反学科姿态——这样一个特征确保它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处于持续的不稳定状态,似乎文化研究从不情愿成为诸学科之一员。

(2)比较文学研究力法与文化研究采用方一法的不同

①研究方法不同

影响比较方法、平行比较方法构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与比较文学不同,文化研究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反学科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盲目且多样。

②学科延展性不同

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但在运用时常常脱离文学、艺术的基点,而成了针对某一文化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解读和分析,陷入了泛文化研究的泥潭。比如,深入某一群体的跟踪观察,其实就是民族志方法,这是文化研究者通常采用的方法,它是英国文化研究最有特色的方法之一。

③对文本细读法的态度不同

文学研究中推崇的文本细读方法,尽管文化研究对此并不反对和禁止,但也不是其必需。文化研究反倒对文本细读分析方法背后暗藏的思想意识提出了质疑,文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承载着一种信念——即文本是作为完全自我确定的、独立的对象而被正确理解的,这样一种文本是值得分析的。

4.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答案】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从译者“目的论”出发而与当代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展开对话,随之,文学系统及其评价标准问题重新进入学者视野,翻译与文学批评等被视作某种“折射”或“重写”形式,并因“诗学”及“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而促成了文学作品的系统转换。

(2)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可译性”问题再次复活,关于“等值”概念的讨论也因为文化、历史、伦理及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拓宽了理论纬度。译介学也开始更加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3)这期间,译介学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5.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型丰富并发展了译介学的学科与理论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案】(1)承接19世纪之理论意绪,发展了“翻译创造观”

借助于近百年理论研究的历史积淀,在扬弃并深化“可译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之上,使相关理论得以升华,认为翻译可以“创造性地再现原本”,以适应译入语文化的现实需要,这便廓清了翻译活动的内在文化动因和运行规律。

(2)呼应并发展了20世纪初叶的“翻译建构观”

这既是20世纪初叶译学理论“语言建构观”的历史延续,又是持续的跨学科注入予以理论涵养的自然结果,并因之而形成了现在基于“权力行为”的“文化建构观”。

(3)凸现比较文学的学科品质,丰富和发展了“翻译整合观”

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近百年的译介学理论发展不断凸现这种品质,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与对话,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和理论渗透。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译介学总是善于综合利用各种理论与政治资源,以凸显本学科的内涵发展。

6.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形象学研究的实证性

形象学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此类研究的特点即注重事实联系。形象学的实证特色主要体现在它对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上。如果不做大量的原始资料准备,下一步的论述就会缺少基础,一旦基础发生动摇,整个论述就会站不住脚。所以形象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原典实证的基础上,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2)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

每一个具体文学形象的创造都必然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学研究不能使阅读简单化,一定要从文本中走出来,要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同样也要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化材料。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应当坚持文学特色,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变相的历史或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国别文学中的形象研究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有辅助和借鉴作用。

二、论述题

7. 比较中西戏剧在主题、结构、心理描写等的差异。

【答案】中西戏剧由于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造成戏剧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表现为主题、结构、心理描写等的差异。

(1)中西方戏剧传达的主题不一样

①西方戏剧偏向写实,中国戏剧宜于审美

西方戏剧背景、道具和音乐极其复杂、全面、接近现实。西方戏剧具有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而中国京剧舞台空间有限,只提供很少的象征性的道具,只使用很少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所以她借用创造出那种若有若无的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联想的余地,从而填充了京剧产生美感的空白空间,因此中国京剧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宜于审美。

②中国戏剧注重意境,而西方戏剧强调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