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比较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因此,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2.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反叛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哪些相应的缺失? 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弥补这些缺失的?
【答案】(1)中国文化中的缺失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进行反叛,是因为美国学者费诺罗萨和庞德等人所发现了西方文化一些弊病,如浪漫主义的激情、逻辑的“暴政”、思想的概念化明晰化、语言对神秘本体意义的象征等。通过“文化互动性”这一学理视域来看,这些西方文化的弊端正是中国文化所缺失的。
(2)中国现代文学对缺失的弥补
西方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本质上就是对这些我们所缺失的异质因素的认可和接受,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①就美国新诗运动所反抗的欧洲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而言,以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为代表的创造社对“普罗米修斯式”和“维特式”两种浪漫个人主义精神的引入不仅摧垮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学传统,而且加深了中国文学对情感、主体性等审美现代性原则的探索。
②创造社对以自我扩张为特征的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精神的引入,填补了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一个方面的缺失。最为典型的体现是郭沫若的《女神》,诗中塑造了一系列夸张的“开辟洪荒的大我形象”,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不曾出现的形象。
③以穆木天、王独清和冯乃超等后期创造社成员以及李金发、戴望舒等人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则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形式,而且全面刷新了中国诗学关于诗歌语言的功能、艺术的
颓废主义、形而上的神秘等问题的理解。
④以李金发和穆木天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人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引入了语言的音乐性、创造性及其对美的神秘、绝对、无限的“表征”等异质因素,从另一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⑤李金发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也在诗学思想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学所缺失或薄弱的方面。他的象征主义诗歌通过其特有的象征符号,探索和追问超乎于现象世界之上的神秘的本体意义,从而促进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现代。
3.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4.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5. 怎样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
【答案】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一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具体如下:
(1)后殖民批评刻意强调把西方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带入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中,划出对立的鸿沟,从而给出东西方文化相对的差异性界说。
(2)如果把后殖民批评者的文化身份置放在“差异”中考量,后殖民批评者来自于第三世界,是对西方宗主国经济与文化跨越本土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与文化侵略的抵抗。最终他们都以激进的反调之声而获取第一世界白人学者对他们的另类瞩目,并在第一世界宗主国大学获取显赫的教席和永久居住权。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后殖民批评不是封闭于本土的理论,而是敞开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思潮,这也决定它们必然要进入到比较文学的领域中给人以研究视域上的启迪。
6. 何谓主题学? 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
【答案】(1)主题学
主题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2)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 母题被概括为数量有限的类型,而主题需要针对具体作品加以概括。
②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③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母题简单地被指出来,而主题由于深刻复杂得多,往往以复杂句式呈现。
④母题是对题材的基本概括,是对情节中的一个或数个事件的概括,但是它并不形成问题; 主题则不然,它侧重于理念和用意,常将“文以载道”之道上升到问题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认识。母题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例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总之,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无疑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母题是从故事情节中简化抽离出来的、不是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它们的区别应该在具体研究实践中加以注意。
二、论述题
7.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否会削弱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答案】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会削弱比较文学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可以说,比较文学之所以在80年代迅速崛起并成为一门“显学”,是因为它顺应了世界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对话的历史趋势,适应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1)随着20世纪交通下具和传播媒体的发达、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国际交往的频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