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结合比较诗学之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答案】(1)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同”
①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普遍性问题。
②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本质问题,即各种诗学均含有借形象来“言志”或“抒情”的本质内涵。
③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④有关于不同诗学之中具有类似蕴含的诗学范畴的比较,如崇高与雄浑、婉约与优美、想象与神思、净化与教化,等等。
⑤中西诗学在艺术的起源、功用、性质、灵感、批评、鉴赏等各个层面的共同表现也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2)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别异”
①关于不同诗学之哲学依据的比较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诗学的哲学依据是老庄的“道”,其内涵偏重于“虚”、“无”,这致使玄灵虚空之境是中国诗学所尊崇的最高境界,而西方诗学的哲学依据是“存在”,其内涵偏重于“有”,故西方诗学的最高境界往往表现为对于文学之结构要素的明晰阐述。
②关于不同诗学范畴的比较
这牵涉到诗学构成要素之各个层面,如意境论与典型论的比较涉及诗学本质的不同内涵,物感说与摹仿说的比较涉及艺术起源的不同内涵,再现说与表现说的比较涉及抒情达意的不同方式,意象思维与概念分析的比较涉及诗学运思的不同形态。
2. 怎样从国际学术视域的角度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对“东方”的定义?
【答案】从国际学术视域的角度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对“东方”的定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赛义德在操用“东方”这一概念时,挟带着一种极端狭隘的“东方”地域独占性,他把西方从事东方学研究之学者所描述的“东方”在表述上仅仅局限于亚洲中东的印度和巴勒斯坦地区。“东方”这个概念不再简单地是一个作为亚洲东方一的代名词,也不再是从总体上指称遥远、新异的地方一,它在严格的意义上指的是伊斯兰的东方。
(2)从国际学术视域来看,赛义德的后殖民批评把伊斯兰文化从第二世界带到国际舞台卜,把自己置放在伊斯兰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文化与信仰冲突中,使自己成为越发有争议的人物而显赫起来。从而,也使中国等其他非伊斯兰文化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东方”权力失落了。
3. 当代译介学研究具有哪四个特点?
【答案】当代译介学研究具有四个特点:
(1)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
(2)强调理论渗透;
(3)注重跨学科整合;
(4)原来微观的语言结构分析已逐渐让位于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
4. 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于段,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任务,人物语言要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富于潜台词。
(1)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
动作性指人物的对话、独白一方面与人物的姿态、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对他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既推动剧情的进展,又表现人物的思想、意志、欲望、激情。
戏剧的基础是矛盾、冲突,在戏剧情节中矛盾无处不在,冲突的形式和表现是依靠人物的行动进行。台词是人物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冲突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能够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是否赋予语言丰富的色彩和内涵,与是能否塑造好人物角色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戏剧中语言的艺术处理必须做到台词的表达准确,理解深刻,使人物的台词真正被观众喜欢。
(2)戏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指人物的对话、独白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又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表现什么人的性格。
如何塑造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台词的处理非常重要。塑造人物的年龄职业、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语言处理,是直接关系到角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剧本中的人物语言,不是客观抽象或是概念化的,而是具体的、富有多色彩个性化的。所以,在处理台词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语言的动作性之外,人物语言还要注意创造出富有鲜明个性化的语言。在舞台上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人物性格化的角色台词,满足观众对戏剧的审美需求。
(3)戏剧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潜台词指人物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即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而作者寓于语言之中观众根据特定情境和台词可以心领神会的间接语言。
潜台词包含着橘色和剧本的各种各样的内在线索,这些线索是山有魔力的和别的“假使”,由各种各样的想象虚构、规定情景、内部动作、注意对象、大大小小的真实和对这些真实的信念、适应及其他元素交织而成的。情感一旦贯穿到潜台词的整条线索中去,剧本和角色的“贯穿动作”就产生了,它不仅有形体动作,而且也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潜台词存在于台词内部,存在于台词字里行间,作者没有写出来,但又最能表达人物语言的真实含义,是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
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正含义。
5.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层含义
①它是异国的形象;
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③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其中第二点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
(3)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日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6. 什么是本土主义?
【答案】(1)本土主义是指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或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2)本土主义主张坚决抵制西方中心主义,力图维护自身本土文化的“纯洁”和“本源”的特色。这种本土主义主张一种危险的“种族分裂论”,它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具有所谓的“不可通约性”,并且把它视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3)本土主义实质上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二、论述题
7.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答案】真正学科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的诞生,在中国要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代虽无“比较文学”之名却有比较文学之实。中国的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就现有文献看,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就已正式出现。综观整个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它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
①内容较丰富,其中尤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
②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就比较文学的具体内容而言,在中国古代确是丰富多彩:
a. 有译介学研究。东晋时期,佛经译者曾就翻译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b. 有阐发研究。西晋时期佛教学者在讲解佛典时,为使信徒易于理解与接受,往往采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一些说法来加以比附与解释,并因此而发展出一度极为流行的“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的“格义”法。“格义”正是一种最简单的阐发研究。